“整体来看,上半年园内企业略有增长,其中与防疫需求相关的消杀、检测服务类企业发展势头较好,有些企业的营收同比增长率甚至达到400%。”广州市达安创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科创记者,新冠肺炎疫情让部分生物医药企业高位运行,消杀与核酸检测的需求暴增,这类企业也以“黑马”姿态迅速站上风口。

7月下旬,南都科创记者来到被誉为“广东生物产业高地”的广州开发区沿线调研。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与防疫物资生产相关的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增长50.3%。其中,广州开发区1-5月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5%,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检测试剂日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四分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是广州开发区的支柱产业,据广州开发区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数据,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占广州市六成以上。

生物医药行业在疫情防控中迸发出新动能,如何利用这次疫情带来的契机,增强自身实力?如何在危机中精准对接双方需求,实现最优配置的资源共享,是孵化器载体与企业需要共同考虑的深层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医药高位运行

有防疫企业2月营收抵去年8个月

“赶上了防疫消杀的风口,今年2月各类产品的总产值就相当于去年前8个月的总和了。”位于达安创谷的广州市一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杰医药”)总经理周若斯告诉南都科创记者,疫情让公司的业绩突飞猛进,紧急开发了20多款消毒产品,新招聘了近30人,还开辟了海外市场。

位于华南新材料创新园(以下简称“华新园”)的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艳文也表示,该公司从事生物检测行业,在疫情初期研发出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包括采样工具、提取试剂和检测试剂盒,上半年业绩增长迅速,营收达6000万,较2019年相比,同比增长3.2倍,人才的招聘需求也进一步加大。

“疫情初期,迪澳生物业务量激增,在新厂房还未腾挪出来的时候,就向我们临时租用了2000多平方的场地用于生产,并且招聘了200多位临时工,一到上班的时候,出示健康码的入口处就排起了长长的人龙。”广州华南新材料创新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青告诉南都科创记者。

此外,还有不少生物医药类企业在疫情期间凭借着以往的研发积累,取得了更多市场的认可。如位于华新园的广州微远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获得全球首款病原宏基因组(mNGS)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CE证书,CE认证表明,该产品符合欧盟体外诊断器械指令98/79/EC的要求,具备欧盟市场的准入条件。

2020年3月,南都科创工作室发布的《广东科研孵化力“战疫”调研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广东省包括达安创谷、冠昊生命健康园等超10家生物医药类专业孵化器加入到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中,并取得了一系列抗疫科研成果,包括达安基因、华大基因等多家企业在全国率先研发核酸检测试剂盒并供应抗疫一线使用。

南都科创记者在广州开发区一带走访时,不少孵化载体相关负责人都表示,与防疫物资生产如消毒水、医用口罩防护服以及核酸检测等直接挂钩的生物医药类企业在疫情中逆势高位运行,短期内产品销量大幅增长,品牌影响力提升。此外,激光打码、互动屏幕等辅助防疫物资生产的企业也有一定发展。专注大健康行业的达安创谷甚至表示园内企业上半年营收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5%。

但能够尝到疫情红利的企业仍是少数,一些线下医疗服务企业如养生医疗、老年康养等受到了较大冲击。

这类企业主要依托门店、基地等载体运营,疫情期间在国家减少人群聚集、居家隔离的号召下,人们出行频率大大降低,部分企业在疫情暴发的前两个月内甚至难以开业,客户极少,出现了营收下滑和资金周转的困境。刘青也表示,近期园区工作人员的走访结果显示,受上下游客户单量与政府采购量的减少等影响,上半年约有80%左右的企业营收同比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防疫的需求会随着疫情变化,疫情终将会过去。对已经尝到疫情红利的企业而言,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抓住疫情机遇巩固自身实力,同时在疫情稳定后,将上扬的业绩常态化。在南都科创记者的走访中也发现,企业与孵化载体都在未雨绸缪。

“其实我们也意识到,疫情稳定后,国内的消杀行业也相应饱和了,并且很多大厂开始重视起消杀业务,能够很快建立起完善的生产销售体系。这一行的技术壁垒本就不高,在他们面前,我们没有余力抗衡,所以除了加强研发外,我们也在积极拓展销售渠道,3月底就开始筹备开辟海外市场了。”周若斯说道。

广州市达安创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该公司召开了园区企业家的讨论会,共同集思广益,调整风口过后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保持或拓宽“护城河”的宽度。“在疫情中明显可见,有技术积累的企业价值更高,而没有核心产品的波动性更大,达安创谷未来将会进一步完善投资和退出机制,在生态圈中补充更多技术研发类的企业。”

刘青认为,对华新园而言,当下招商仍是工作重点,并且今年放松了招商尺度,并未聚焦在特定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今年上半年华新园有29家企业退出,40家新企业进入,虽然园区入驻率达到98%,但是目前的空租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是往年的两倍,并且企业的存续情况也不稳定,只要有企业退出可能就会出现上千平方米的场地闲置。”

焦点:后疫情时代孵化模式如何建

升级服务、链接资源成共识

疫情为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应对的挑战。如何快速抓住风口,需要企业与孵化器共同努力。

刘青介绍,疫情期间,即使是一些顺应防疫需求发展较好的企业,由于扩大生产需要增加设备采购和人力成本等方面的支出,也存在现金流紧张的困难。“我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招商融资和提高企业服务质量两方面,也就是说孵化载体的‘护航’角色更加突出了。”

刘青认为,孵化器是一个弹性非常大的行业,为企业做多少服务都不为过。

疫情期间,华新园着重在物资筹措、政策指引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防疫支持,复工初期,便为企业提供了可维系两周的口罩供应。人才招聘方面,华新园定期发布招贤令帮助园区企业招工。针对疫情期间企业“用钱难”的突出问题,园区帮助企业与各大银行对接,对5家银行的12个贷款产品和有贷款需求的30家企业进行了匹配,最后有15家企业获得总额为8345万的贷款批复,这一额度超出预期。

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倩也表示,以往生物医药企业由于研发周期长、没有稳定的营收以及太多固定资产,通常很难从银行获得大额贷款。今年冠昊科技园帮助园区中37家企业一共拿到了3.77亿元的贷款和授信,这一额度超出预期,也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燃眉之急。

孵化载体除了能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外,在危机面前如何迅速整合产业资源并为企业所用,也考验着孵化载体的功底,专业孵化器相比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我们一直在强调去中心化,其实每个企业都是一个资源体,疫情期间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用好各个资源体帮助有需求的企业紧急打通供应链、拓展销售渠道,进行技术对接。”达安创谷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科创记者。

以达安创谷中的一杰医药为例,其此前主要销售医用耦合剂,占据了90%的产值,酒精与碘伏类消毒产品只占一小部分。在疫情到来后,为了帮助一杰医药迅速抓住风口,达安创谷派出了员工协助一杰医药购买了100多万的消杀产品生产设备。在一杰医药订单量暴增的情况下,为了支援生产,达安创谷不仅从附近紧急招募了50多位包装工人、搬运工人,甚至直接派了3位员工进厂协调帮忙。并且,为了扩充销售渠道,达安创谷还利用自身资源,帮助一杰医药与园区内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对接。

“疫情中采取的应急措施都只是暂时的,更重要的是平时的专业服务能力一定要跟上。一个成熟流畅的孵化器运作体系要能够帮助企业预警风险,尽早做出应对措施。”该负责人说道。

疫情的冲击也促使这类孵化载体进一步思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二房东模式”向链条式孵化服务升级,搭建专业化平台、链接专业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创孵机构的共识。

“孵化载体和其他普通的创业公司共同面对疫情危机时,它的短板很容易暴露出来。如果园区只有单一的租金收入,那么企业退出后,园区的资金运转会受到很大影响,招商难度也会增加,并且新收的租金不一定能填补资金缺口。”达安创谷相关负责人认为,疫情给孵化器行业带来的思考是要尽可能地丰富收入模式,达安创谷的营收中六成来自服务收入,其次是房屋租赁和投资收入,并且正在通过孵化技术型企业,提升投资收入板块。

刘青也认为,在疫情中,园区的运营服务显得更有价值,未来这个行业的过剩不可避免,如果孵化器运营得不好就要退场,下半年华新园将在企业服务方面提质,继续做精做细,让企业安心做“甩手掌柜”。“我们最近打算新增的一项服务就是帮助园区企业人才评定职称,由我们帮助企业递送资料,避免企业在中介机构花大笔‘冤枉钱’。”

张倩也赞同这一观点,要建立培养孵化器的专业能力,真正参与到产业的发展中,为企业提供支持。“通过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促进市场的完善需要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对冠昊而言,以往我们更多关注在医疗器械方面,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和积累,未来会越来越倾向于在创新药领域的发展和投入,提高专业度。”张倩说。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统筹:任先博 徐劲聪

采写:南都记者程小妹 徐劲聪 实习生 卢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