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战之125:咖啡管制

这节跟具体的海战没关系,因为看着有意思所以码出来。美国在二战中的制造能力让人惊叹,原因,当然是本身雄厚的工业基础,而为了将制造能力提升至极限,罗斯福一声令下连咖啡都实施了配给制。

-----------------------------------

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被人食用的历史难以追寻,其中一个说法是13世纪的阿拉伯人到埃塞俄比亚经商的时候,发现鸟吃了咖啡豆之后会异常兴奋,于是自己试了试。

阿拉伯半岛跟埃塞俄比亚仅一水之隔,于是咖啡就传到了阿拉伯半岛再到土耳其。斋月期间穆斯林不能在白天进食,咖啡就成了提神醒脑抵抗饥饿感的绝佳饮料/食品。

1565年5月,巅峰状态的奥斯曼帝国围攻马耳他岛,四个月之后败退。马耳他的基督徒逮了土耳其士兵当奴隶,一同被逮住的,当然就是奴隶身上带着的咖啡豆。咖啡从此走向欧洲。

但美国人不大喝咖啡,直到200年后。

1773年东印度公司经营不善积压了大量茶叶库存,于是英国在五月通过了《茶叶法案》(Tea Act 1773),让公司的茶叶免税进入北美殖民地市场,直接倾销。这当然就引起了北美十三州商人尤其是茶商的不满-------你东印度公司库存销了,俺手上的库存咋办?

晚,几十名(将来的)美国人在波士顿港混上三艘英国货船,把船上的几百箱茶叶全扔海里去了。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12月16日

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扔海里了,波士顿的本地茶商该发财了?并没有。爱国的美国佬不但不喝东印度公司的茶,咱不喝茶!

喝茶的是卖国贼,咱喝咖啡!

美国人从此改喝咖啡,哈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至二战前,美国成人的年咖啡消耗量大约是20斤。产地当然不可能还是埃塞俄比亚,咖啡走出非洲四百年后,在拉丁美洲与巴西落地生根,这两地方成了最大的咖啡种植国。

题外话就是越南也有大量的咖啡种植园,品质很不错,另外云南的咖啡也不错。老牛吃草足矣不喝咖啡,但俺知道有这么回事。

珍珠港事件之后,要尽快赢得胜利减少人员伤亡,就得将资源用在刀刃上,于是美国开始实施战时配给制度。

汽车厂全部改产军品,或者造坦克或者造飞机,民用汽车自然成了配给品。配给,简单来说就是有钱不行,还要凭票购买,就像这里80年代之前买自行车要票一样。其他的,轮胎、汽油很自然地也受到管制,然后是牛奶、食糖、布料乃至牙膏-------买牙膏得拿着旧的牙膏皮去,因为那是锌/铝做的,属于战略物资。

关于美国配给,详细可看《铸犁为剑》一节。

到了珍珠港事件周年前夕,美国物价局将魔爪伸向了咖啡:规定15岁以上公民每5周才能购买1斤(实际是,跟的市斤差不多)咖啡。相当于每年10斤的量,比正常少了一半。

1942年11月29日

1磅

500克

咖啡配给其实跟战争没什么直接关系:咖啡不能杀人也不能救人,而且巴西等国的咖啡产量也没受战争的影响。配给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基于资源分配的考量:巴西虽近,但总是得运吧?运输就得消耗燃油,这可是战略物资;货船得面对德国U艇的威胁,可能造成直接的运力损失,而同样的损失,运枪支弹药当然更有价值。

咖啡属于奢侈品而已,不喝又不会死。

可对于喝惯了咖啡的美国人来说,难受

于是就想办法,想各种办法省着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杂志为此专门写了篇文章,教人怎么适应这减半的定量。

手段一,咖啡粉磨的越细越好,密封保存阴凉处,尽可能留住每一个咖啡因分子。

手段二,舀咖啡粉的时候,不要用大勺舀的那么满。平时是堆起来的,现在用小勺舀个平的就好,反正都是一勺,对吧?

手段三,盛咖啡的时候,不要盛那么满。盛个八成满,本来的4杯就能变5杯啊。

手段四,用咖啡渣渣再煮一次,然后过滤,这样能比平常多得三成的量。

手段五,咖啡粉不够?加菊苣粉,法国人就这么煮的。基本上,类似于没烟叶的时候把干树叶卷着抽,虽然俺没干过这事。

………..

感觉这像极了双蒸饭跟瓜菜带:咖啡因就那么多,使尽各种方式让它看起来更多而已。

最后,是美国佬的咖啡瘾头实在太大,自己撑不住了,在1943年7月取消了咖啡配给。理由也还蛮充分的:想想看,巴西那么近,一船运个几万吨就能用蛮久的了,为这点风险让自己不爽,不值得。

这应该是所有配给品中最早取消的一个

还是理解不了咖啡上瘾,感觉,应该没有尼古丁上瘾那么厉害吧。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