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抱团发展的今天,不同群组的“群主城市”理应联动发展,取长补短,从而带动整个群组发展。尤其是在疫情之下,对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提出了更多要求。

成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龙头城市,青岛是胶东经济圈的龙头城市,带动区域发展都责无旁贷。另外,同为GDP万亿级城市的成都青岛,在遭遇GDP负增长的艰难开局后,均展现强劲韧性,在2020年上半场实现正增长。

从服务“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到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再到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格局,青蓉同框次数越来越多。

接下来,在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大背景下,相隔千里的成都与青岛又将在哪些领域率先破冰,实现联动发展?

先后被定义为龙头城市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建群”成为中国当下区域发展的主旋律,那些区域内龙头城市便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

在1月3日下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研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首次出现,并且对其定位为,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显然是龙头。

1月14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加快胶东经济圈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市(以下简称“胶东五市”)一体化发展,构建合作机制完善、发展活力强劲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其中,青岛同样被赋予龙头城市的定位,且要辐射打造“国际知名的青岛都市圈”。

在十天的时间内,成都与青岛先后被定义为城市群的龙头城市,被外界寄予极高的期待,而青蓉间的“默契”实际上远非如此。

近日,成都与青岛先后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半年报。其中,成都在一季度下降3.0%的形势下,二季度逆势回升,最终上半年GDP实现8298.63亿元,同比增长0.6%;青岛一季度受疫情冲击更加严重,GDP同比下降7.1%,上半年则最终取得同比增长0.1%的成绩单。

面对全球共同的危机,有韧性、定力的城市展现出自己的生机和活力,成都和青岛都是这样的城市,而两座城市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对于所在经济圈的整体发展同样具有极大的示范意义。

同提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都青岛,如何联动?

眼下,疫情防控已趋于常态化,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一系列发展机遇的到来,也让成都与青岛“同框”的次数不断增多。

成都与青岛,虽相隔千里,但两地互动一点也不少。

自2013年“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与青岛这两座沿线城市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成都作为中国西部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属于“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青岛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定位为“一带一路”桥头堡。在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决策背景下,成渝地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窗口期。而青岛,正如市委书记王清宪所说,在战略上被中央赋予重任、在区位上具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独特优势。

在今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出炉,西部大开发再次迎来重磅政策,明确指出“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由此,成都的城市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定位很高,功能上也更加综合,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区域对外开放的枢纽。

但对于深居内陆的成都来说,要想从区域中心城市,变为区域枢纽城市,必然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规模,吸纳更多的全球资源。在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大背景下,青岛近年来着力于构建“国际客厅”,中日客厅、中韩客厅、中以客厅等先后落户青岛,且青岛港的外贸航线数量北方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北方第一,以上均体现了青岛对外开放的辐射能力,同时也有望让青岛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开放体系下、全国开放大局中,青岛与成都可以实现很好的互补。

全新发展机遇下的成都与青岛

从产业上来看,两座城市同样有着很深的渊源。作为制造业大市的青岛,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发展目标,既然目标同样定位为世界级,那必然需要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

2019年,成都举行了“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次年3月在2020成都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发布会上,同样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培育形成1-2个国家级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模式,以平台为核心的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广普及。发展工业互联网,成都显然也有自己的打算。有工业制造业基础且鼓励场景创新的成都,或许就是青岛众里寻他的“意中人”。

从城市定位到产业发展,从国家战略到区域联动,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的成都与青岛,显然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对于成都和青岛来说,虽然目前都是各自区域的龙头城市,但同样都面临“对内是独大,对外却不大”的困局。虽然从城市定位与产业协同上,两座城市都有很多地方可以实现联动,但不论是城市发展还是发力工业互联网,都需要久久为功,短期内很难见到实效。那么究竟哪些领域可以成为破冰突围的先驱?

从两座城市的GDP构成上来看,第三产业占比都在六成左右,两座城市都具备鲜明的现代发达城市特征。因此,青蓉两地想要实现联动发展,从第三产业破局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三产业不同于一、二产业,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现如今大都市的城市形态已经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一个新的城市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以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城市形态。在外部环境复杂、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近年来,消费的“基础作用”被一再强调。

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利用5年左右时间,培育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此之前,这个新的国家级“城市战略”,已酝酿数年之久。而成都与青岛,均在备选名单之列。而在今年的疫情影响之下,作为拉动中国经济三大马车之一的消费,成为“最受伤”的领域。因此,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

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按照关键词来拆解,最关键的是“消费”,意味着城市需要具备成熟的消费服务功能;其次是“国际”,即城市的消费影响力要从本地扩展到全国进而扩展到全世界;最后是“中心”,指的是城市在全球消费网络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先看成都,十年前已经是西部消费中心的成都,却几乎没有高端购物中心。后来的太古里和隔街相望的成都国际金融中心等优质商业项目改变了这一困境,不仅重构消费市场,更重塑城市竞争力。由此,太古里成为继“大熊猫”和“火锅”之后,成都又一张城市名片,而这背后体现的正是成都建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巨大潜力。以成都成功打造太古里为启示,青岛是否也可以借助成都的国际影响力,打响自己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名牌?

青岛是一座旅游城市,而旅游与消费的关系同样密不可分,青岛能否将文旅产业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能力,也对青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月31日,第30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正式开幕,作为青岛城市文旅产业的一大名牌,啤酒节对于消费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但由于啤酒节是在青岛举办,区域影响力上还是缺少了一些,此番借由青岛市政府、成都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020首届成都青岛啤酒节,不仅让两座城市在消费领域实现了共享,也让青岛啤酒节乃至整个青岛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于青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同样是一大利好。

围绕着成都青岛啤酒节的举办,青蓉双城再次默契同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青岛的海洋文化与啤酒文化,碰撞上成都的天府文化与火锅文化,同样也是一种奇妙的融合,而即将在成都举办的青岛国际啤酒节,或许就是实现两城“联姻”的那根关键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