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204年,在井陉这片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上,进行了一场双方兵力悬殊的战争——井陉之战。刘邦手下大将韩信以不到三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二十万的赵军,活捉了赵王歇。这场战役,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井陉县微水村,有一条“韩信街”。这条街道十分繁华,摆满杂货的店铺不时有人出入。作为汉代名将韩信“背水列阵”的地方,2000多年的光阴已经抚平了当年的遗迹,曾经的金戈铁马只能翻开泛黄的史籍去寻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矗立在井陉县韩信公园中的韩信雕像。

绵蔓河畔背水列阵

秦朝初亡,诸侯纷争,华夏大地狼烟滚滚,战火连绵不断。各路诸侯势力此消彼长,逐渐演化成刘邦与项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霸战,史称“楚汉战争”。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刘邦在彭城(今江苏徐州)被项羽打得大败,被迫退守荥阳。为了摆脱不利局面,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建议,决定对楚实施战略包围。
韩信果然不辱使命,先是击败代军,攻取太原,之后从太原直扑井陉。
就在韩信节节逼近赵国的西大门——井陉关之际,刘邦在荥阳主战场却遭到项羽的凌厉围剿。刘邦只得紧急抽调韩信攻赵的大部分精兵,仅为韩信留下不足三万人的新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绵河岸边的韩信“背水列阵处”纪念碑。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张耳统兵来到井陉口,伺机东进。而赵王歇与丞相成安君陈馀,短时间内就紧急动员了二十万大军集结井陉口,严阵以待。赵军营垒就设在今鹿泉土门关到井陉白皮关一带。
“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司马迁在记载这次战役时,形象地描述了两千多年前井陉古道的崎岖和险恶。此时的韩信和他的区区三万新兵,要跨越的正是这有二十万赵军扼守的井陉天险。
赵国的谋士广武君李左车分析局势后认为,韩信“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他建议陈馀凭深沟高垒之势,“坚营勿与战”,避其锋芒,以“奇兵绝其后”。然而,作为一员儒将的陈馀,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用兵原则,认为“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不能避而不击。
韩信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未被采纳,于是放心地下令部队昼夜兼程向井陉口进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安营扎寨,并制定了一套大胆的作战方案。
夜半时分,韩信下达了第一道将令:派轻骑两千,每人持一面汉军红旗,趁夜色迅速从小路绕到萆山(今鹿泉区抱犊寨)隐蔽,只待两军交战之际,“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随后,韩信又发出了第二道将令:“今日破赵会食!”但汉军将士却更担心自己还能否再吃上下顿的家常便饭。
韩信的第三道将令更令诸将大惑不解:派一万先头部队,背靠绵蔓河、井陉水列阵迎敌,自断退路,与赵军决一死战。

赵军营寨拔旗易帜

次日晨,晨曦微露之时,韩信、张耳率汉军剩余将士,直扑赵军大营。
陈馀站在白石岭上,俯瞰绵蔓河,看到汉军竟然背水列阵,在心里嘲笑韩信不懂兵法、自断后路,便立即命令赵军全体出击。陈馀哪里知道,这却正中了韩信的诱敌出营之计。
顷刻间,井陉关的峡谷中战鼓雷动,号角齐鸣,旌旗遮天蔽日。战场上,刀枪剑戟的撞击声、士兵的喊杀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悠悠的井陉峡谷、滔滔的绵蔓河畔。
果然不出陈馀所料,双方交战不到一个时辰,汉军纷纷溃退,韩信和张耳也被乱军裹挟,落荒而逃。陈馀令旗狂舞,亲自指挥赵军倾巢追击,企图一举全歼汉军于绵蔓河东岸。
此时,埋伏在赵营附近的两千轻骑迅速冲向赵营,拔掉赵旗,竖起两千面汉军红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井陉县城的“汉淮阴侯设背水阵处”碑。

赵军久战不能胜,陈馀决定收兵回营,再图破敌良策。当他回马遥望曾经属于他的赵军营寨时,却发现赵营之中“皆汉军赤帜”,士兵们顿时大乱,纷纷逃散。
韩信令全军两面夹击,追歼赵军。韩信率骑穷追,在泜水(今临城、高邑一带)之畔立斩陈馀。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有人问:“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现在真的胜了,这是什么战术?”韩信回答:“此在兵法,顾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死地,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众将听后十分佩服,称赞韩信用兵如神。

遗迹留下历史见证

统兵“背水之战”的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楚汉时期,“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而将这位著名历史人物与井陉连在一起,便是发生在公元前204年的这场举世闻名的战役。
井陉古塞、绵河两岸,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正是韩信灭赵“背水之战”的古战场。在井陉县白石岭上,保存着后世修筑的“白面将军”陈馀祠及韩信庙;在鹿泉抱犊寨山顶,后人也修建了韩信祠,以纪念韩信背水之战这段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韩愈所立“汉三齐王韩侯背水阵战处”碑。

几年前,在井陉县长岗村,曾挖出一通唐代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所刻的“汉三齐王韩侯背水阵战处”古碑。这块古碑的发现,揭开了它长眠于地下1190多年的真实面目,也让那场著名战役又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块古碑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立,是目前井陉县所发现的年代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碑刻实物,其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极高。
“汉三齐王韩侯背水阵战处”古碑与井陉古驿道东天门明代崇祯年间所立的“淮阴谈兵处”、咸丰年间重立于井陉县城内的“汉淮阴侯设背水阵处”三通石碑,成为记载韩信在井陉设背水阵的姊妹碑,为研究和探索“背水之战”提供了新的物证。这三块古碑记述的都是有关韩信在井陉“背水之战”的这段历史,“阵战处”“谈兵处”“背水阵处”分别指背水之战一役中的三处不同功能的地点,为今天解读这段历史提供了更翔实、更具体的实物依据。
虽然与韩信比起来,陈馀是一个被后人笑话的角色,因为他的迂腐、因为他的失败,但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他仍是一位英雄。在井陉古驿道东天门边,就有一通明隆庆年间所立“重修白面将军祠记”碑。当地人介绍,因为在当时,对于赵国属地的人来说,韩信是外来入侵者,陈馀虽然败了,但他却不失英勇,所以为当地人世代纪念。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在秦皇古驿道深深的车辙里,在“淮阴谈兵处”的山坡上,猎猎风中似乎仍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大陉网15周年庆典预告

征稿持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