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我来到渭南市潼关县代字营镇西姚村当起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西姚村位于黄河南岸陕豫两省交界的黄土塬上,是一个有着1100余户、5100余人,8500余亩耕地的大行政村。西姚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161人,2020年初仍有12户16人尚未脱贫。

初识“人”与人“地”

常言道“最美不过初相见”,迈入西姚的那一刻,开阔平坦的土地、干净美丽的村道就让我生出一股在这广阔天地间干事创业的万丈豪情,一副美好的蓝图仿佛已经展现在眼前。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我也渐渐冷静下来,开始实事求是地审视这里的“人”与“地”。

一是村里的人,春节以外的大部分时间,村里能见到的只有老人和孩子,20-50岁之间的中年青人很少。

二是村里的地,这里没有想象中“风吹麦浪”的景象,大面积种植的是花椒、黄花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田间劳作的也大都是老人。

人与地的关系是乡村振兴始终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土地和人力是农村最大的资源,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势必转移和流失,结果自然是农村越来越“空心化”。扶贫绝不仅仅是帮助少数贫困户脱贫也不仅仅是让大家过了贫困线,而是要持续提升农民手中资源的价值,始终围绕着“人”做工作,围绕着“地”作文章,为农村留住更多的年轻人,保持农村的生气与活力。

融入“村”与“民”

我最关心关注的人是有特殊情况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隔半个月我就会走访他们一次,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能争取一些帮助就多争取一些。

有一户郭姓夫妻年老体弱,子女长期不在家中,也不和他们联络。我和村干部商量,一方面想办法联络其子女,一方面协调邻居帮忙照顾,定期看望,力所能及地帮忙,有时候仅仅是一个问候,都能让他们眼含热泪。

另一户杨姓夫妻双方残疾,15岁的儿子为了照顾父母坚持要外出务工赚钱养家,我多次到他家中做思想工作,吃了多次闭门羹后终于说服这个孩子继续认真读书。

还有一户王姓贫困户,老两口带着3个孙女生活,其中一个孙女有先天残疾,缺乏自理能力,虽然在县教育部门的帮助下上了学,但家庭负担仍然很重,我和县驻村工作队员一道争取健康扶贫、教育帮扶和合作社分红等政策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为贫困户送防疫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贫困户送防疫物资

人走得近了,心也就近了。村里的贫困户对我越发亲切,大家对我从最初的客客气气,到后来当做自家人看,这份信任和支持也让我更加倾心倾力。为了更好融入农村生活,切实做到扎根农村,在村在岗在状态,我会到老乡家中拉家常,到田间地头学习生产知识,不懂不会的虚心请教。因为住在村委会,我还会协助村干部处理一些文字工作,接待来办事的群众,在参与村里大事小情,主动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家慢慢地认识和熟悉了我,虽然很多人叫不上我的名字,但都知道我是台盟陕西省委会的驻村干部,小伙子人不错。

修剪花椒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剪花椒树

收获“情”与“果”

立足现有条件,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种植和养殖是我最关心关注的事。实现整体脱贫要靠产业带动,产业发展要靠项目支撑。为了拓宽脱贫致富渠道,帮助群众增产增收,我主动向台盟陕西省委会和中共潼关县委、县政府汇报,积极争取适于西姚村发展的产业项目,反复与相关单位部门沟通、与村干部磋商,争取各方支持。

田间探讨花椒产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间探讨花椒产业发展

这一年,在台盟陕西省委会机关的帮助下,我们协调投入资金3万元,利用闲置土地种植8亩花椒树,同时争取县上的项目支持,配套了道路和灌溉设施,为村集体增添了一项增收产业;协调扶贫资金15万元,帮助村集体采取合股经营的方式,开展100亩甜桃种植项目,初步测算每年可为村集体获收益利润约10余万元;协助村委会争取县扶贫资金40万元,建设了花椒储存设施,解决了群众花椒加工储运不便的困难,为进一步聚集花椒产业优势,提高集约化水平创造了条件。2020年初,台盟陕西省委会驻村工作队和我个人分别被中共潼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表彰为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比起荣誉我感觉更重要的收获是真干实干的成果和干部群众的认可。

展望“人”与“地”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因为道路封闭和防疫要求,我返回村里的时间一再延后。3月初,西安市的防疫风险等级降低后,我立即回到村里,用了一个星期把贫困户家庭遍访了一次。这期间见到了很多因为疫情留在家里等待复工的年轻人,我问他们愿不愿意留在家乡搞建设,有相当一部分回答更愿意外出务工。从这些回答中我明白,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考察喔喔云土鸡养殖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察喔喔云土鸡养殖基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西姚村争取了人饮工程提升改造、花椒加工厂房建设、文化广场建设等帮扶项目,台盟陕西省委会也计划开展林下土鸡养殖、改善村容村貌、贫困家庭教育资助等帮扶工作。我心中的责任和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像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一样,让乡亲们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让乡村富足安康充满幸福感,是我们心中简单而又不简单的目标,在为这一目标奔走的道路上我始终充满信心和希望,这份信心和希望就寄托在我始终关注着的“人”和“地”里!(作者系台盟陕西省委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