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湖南高考生钟芳蓉以676分的好成绩,获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同时,她也因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引发关注。

别上了“冷门专业”的当!考古女生连夜给樊锦诗回信的背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别上了“冷门专业”的当!考古女生连夜给樊锦诗回信的背后…

钟芳蓉父母外出打工7年,仅能看望她3、4次,她从6年级开始在校寄宿,一月回家一次。

独立自强的她考取高分,千万网友送上祝福:“真·全村的希望!”为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成功,校长和50多位老师连夜进村报喜,村民们更是放鞭炮庆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考专业时,钟芳蓉决定就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在采访中,钟芳蓉说,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以及未来规划的考虑,她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以后会读研深造,做考古研究。

面对镜头,她说:“我觉得跟文物打交道挺有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高分,报考的是考古这样的“冷门专业”,一时间引发了网友热议。“冷门专业考古”很快冲上热搜,网上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没前途,可能找不到工作……

对此,钟芳蓉表示,因为是北大的考古系,未来就业的话基本生活应该能保障。她说:“我个人特别喜欢,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

得知有网友觉得考古没前途,有一群大佬首先表示不同意!

冷门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热搜!年轻人加油,既然你已笃定信念,未来便不会迷茫。

中国考古人都是你坚实的后盾,祝你学业有成。未来你就是乘风破浪的考古小姐姐。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多省份考古圈:实力后盾!为钟芳蓉送去大礼包和祝福

中国大学生(id:dxszzcn)微信公号特别整理了各方观点,并翻出《大学生》杂志过往对考古专业的相关报道,延伸阅读一下“冷门”专业考古这件事——什么样的专业选择最恰当?考古只有风餐宿露吗?以及在北大,跨学科学习之下,你以为只有考古专业学考古吗?

网友们:梦想的专业!文化自信!

水下考古张瑞:就是要好好宠宠这么有志向的小学妹。

莫高窟:樊锦诗先生身居大漠57年,将保护敦煌石窟视为毕生的事业,用热爱、坚持和守望谱写家国情怀,用专注、真实、纯粹诠释人生精神。长空万里,女孩,你当乘风破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芳蓉收到大礼包和祝福

拾:妹子很有眼光,这就是我们国家一直倡导的文化自信,感觉未来和文物相关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半度微凉:梦想的专业,只是十几年前高考的时候没关注过还有这个专业,网络也不发达,了解考古也只是从记录片了解,觉得离生活太远,没有引路人不知如何入门。

孙恒建:羡慕她有实力能考取北大,更羡慕她有主见,不为眼前的浮云遮望眼!而我当年为了能考上本科,连个文科都没选。

老张:一直关注女孩报道,她给人一种感觉淡定从容,有主见。能选择喜爱专业去学,然后当事业去做,这是多么快乐!

钟芳蓉: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

8月2日,钟芳蓉开通微博正式作出回应:

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影响选择报考考古专业,感谢大家的关心!非常感谢微博上考古界老师们对我的鼓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愿你找到毕生所爱

随后,北京大学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回应道:

欢迎钟同学报考北京大学~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又发文表示,报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孩钟同学,已然成为考古圈团宠。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求学之旅,桥都坚固,道路都光明。

北大考古人在书斋学理论,也去田野求真理;轻动手铲,寻找历史的遗物;拂去尘埃,追回古老的记忆;向泥土深处,追寻历史的跫音;既是守护者,也是传承人。在北大,学考古,寻根,求真。

樊锦诗: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更加惊喜的是,钟芳蓉的“偶像”樊锦诗先生,也回应了!

樊锦诗先生得知此事后,和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为钟芳蓉送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表达对钟芳蓉的祝福和希望。

并在信中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樊锦诗的回信,网友表示:“感动,这是传承”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芳蓉连夜给樊锦诗先生回的亲笔信,还合拍了一张自己与书的合影。 现代快报 图

尊敬的樊锦诗先生和顾春芳教授:

您好!

非常感谢两位老师赠送的签名樊先生自传!

很庆幸自己能在樊先生的影响下确定自己的兴趣并坚定地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让我的成长有了更多的力量。希望能在樊先生和顾教授的鼓励下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的新青年!

樊先生选择了敦煌、选择了坚守,成为了“敦煌的女儿”,也找到了心灵的安顿,我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选择北大考古,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此致敬礼!

钟芳蓉
2020年8月2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译林出版社寄去的签名书和信

钟芳蓉父亲:做喜欢的事会更开心

当时得知女儿想报考考古专业时,钟芳蓉的爸爸说,自己也曾担心过。

他还去问了村里的大学生,别人说这个专业很冷门,就业面狭窄还赚钱少。“农村人最主要是担心钱的问题,但是她(把)金钱看得比较淡,我也认为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更开心。”

他认为,女儿喜欢考古,比较能沉得下心,她从小自律,成绩优异,学习上从没让家人操过心,也一直很有主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生》杂志:万不可人云亦云放弃兴趣

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时的三十二扇屏风、乾隆时期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金发塔……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富贵堂皇的古文物让人啧啧称奇,主人公们娴熟的技法、儒雅的气质,更是俘获大众眼球,博得满堂喝彩。

纵使博物馆热突袭而来,依旧改变不了考古学、博物馆学少有人问津的冷门状况。

虽然有无数读书后生对考古、博物馆芳心暗许,但考虑到所谓的现实状况,他们大多都打了退堂鼓,选择了财经等热门专业。

考古、博物馆,尽管那么冷,但是否值得报考?

听听这些深专家的故事或许你会茅塞顿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兴趣之下的专业选择最为恰当

69岁的福勒(Mr. Errol Fuller)是英国久负盛名的画家、作家以及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策展人,研究着重于对灭绝哺乳动物与鸟类的人文与艺术价值挖掘,著有《失去的动物》《渡渡鸟》《灭绝的鸟类》《天堂拂晓》等书。

童年时,一到星期天,当艾洛的家人都在商场购物时,他就一个人溜到博物馆,看橱窗里的动物标本、化石馆藏。“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我只能去博物馆里。”

在参观时,艾洛不断被或大或小的标本所吸引,脑海里构思着所有关于眼前动物标本的故事:它们在制成标本之前是什么样?如何遭受了死亡,又怎样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一个个问号不断盘旋着。最使他感兴趣的,是各种鸟类的标本。

在兴趣的指引下,艾洛成为一名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策展人,行走于世界各地,“哪里需要展陈,我就去到哪里。”

即便艾洛在博物馆界蜚声遐迩,但也有人对他的工作抱有疑问,问得最多两个问题是:薪金如何?为何要费尽心力做临时展陈,毕竟这些设计都不能得到永久保留。

面对第一个疑问,艾洛幽默地说:“与博物馆、标本打交道,并不挣钱,我都这把岁数了,也没有很多积蓄。要想赚钱,我建议你去当银行家。”对第二个问题,艾洛自称是个乐天派,“地球终究会灭亡,但能为此就不过好每一天吗?要把精力放在此时此刻。”

用专业精神非功利地做事

任职于诺丁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哈特曼博士(Dr. Thomas Hartman),全权负责诺丁汉大学的动物学收藏。

其专业领域涵盖生命多样性与显微镜学、图像分析学等,善于运用博物馆收藏来辅助学习。

据他分析,考古与博物馆冷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专业要求高所导致的。拿动物标本保存这一小门类来说,福尔马林液该配多少,每隔一平方厘米在什么部位打一针,怎么把坏了的标本修复好,上颌和下颌怎么能对得住、脊椎骨是否匹配、牙齿是否正确等等,这些细节都要一点一点仔细琢磨。托马斯博士说:“这叫做专业,得精确到一丝一毫。”

英国有着悠久的私人采集历史,但并非每一位采集者都是专业人员,托马斯博士经常会收到问题百出的标本,比如尾巴装错了地方的鸽子、肚子填充过于饱满的南美洲鳄鱼、好像刚刚从僵尸电影中跑出来的海龟……

有一次,他拿到了一只未成年黑猩猩的标本,几乎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才发现标本的两只脚装反了。

在数不清的快递盒、鞋盒里,往往藏着大大小小的“惊喜”。诺丁汉大学生物系的储藏柜里有一只注明“鸟类骨架”的纸箱子,托马斯博士打开箱子,在里面发现了珍贵哺乳动物鸭嘴兽的骨骼标本。

此外,他还经常遇到标本上下头骨不匹配的情况,为此练就出迅速找出不匹配头骨的绝技。在诺丁汉大学的动物馆藏里,他曾经为30只狐狸、狗分别找到了它们自己的下颌。

这些技巧都是多年专业知识、经验所积累得来的,如果没有多年操练,就连专业人士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普通人。

国内流传着“考古本科就业不好,研究生就业一般,博士生就业顶呱呱”的俗语。考古、博物馆所谓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要求高、难达到标准所造成的。

薪金待遇问题也是阻挡考生报考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冷门学科的拦路虎。

托马斯博士除了负责诺丁汉大学生物系标本的分类归档、保存管理,还义务负责学校的展览工作。做这些工作既不会带来加薪,也不会帮助他晋升,“甚至会带来‘麻烦’”。托马斯博士倒是很达观,“做的都是我喜欢的事情,所以也很享受。”

无论是标本的保存护理,还是展览的策划安排,托马斯博士都要花费心力,尽管没有显性的物质财富,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馆藏世界里,流连忘返。

考古并不是只有风餐宿露

弗朗西斯博士(Dr. David Francis)2016年6月于伦敦大学考古系博士毕业,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何将故事讲述理论作为公众参观体验的主要载体,应用于展陈设计之中,并对观众的反应做出有效定性评估。在大英博物馆,他已经有8年的工作经验。

回忆自己当时选择考古专业的缘由,大卫坦承,就是觉得考古很酷。

面对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展品,他从不会觉得枯燥单调,而是自由想象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每到一座新城市,放下行囊,大卫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考察一番当地的博物馆,因为在他眼里,从一座博物馆的布局、展品的陈列,能够看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风俗人情。

与大众想象不同,考古并非只有头戴鸭舌帽、手持短柄铁锹,在野外东刨西敲、风餐宿露。

相反,很多室内工作也离不开考古工作人员。据大卫介绍,除了典型的文物修复,博物馆小到展陈设计,大到建筑设计,其实也都需要参考考古工作人员的意见。

大卫的好朋友、就职于诺丁汉大学建筑系的王琦博士对此深表赞同。他说:“建筑师在设计空间时,如果建筑师不参考考古工作者的意见,就很可能会考虑不到展品的尺寸大小、保存温度、室内湿度等问题,从而出现设计脱节的情况。”

对比中国博物馆与英国博物馆,大卫最深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博物馆实在太严肃了。”在英国,博物馆虽然同样安静,但总能看到校园的孩子在博物馆上课,或讲读经典文学,或观察建筑风物,或临摹素描。学前儿童、大学生、老年人都能在专业引导下在偌大的博物馆找到自己的空间。当然,这些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如果没有专业背景,将很难达成。

看到这里,不知你对考古、博物馆是否重新认识?

选专业,说到底,还是要知此知彼,一方面了解自己的兴趣点,一方面全面了解专业的构成、就业趋向,万不可人云亦云,放弃了兴趣,上了所谓“冷门专业”的当。

北京大学:在北大,人人跨学科

事实上,北大的每位同学都在享受着跨学科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北大23个院系开设了57个辅修专业,28个院系开设了35个双学位,2017年招收双学位1136人,超过1/3本科生修读了双学位。

此外,更具融合性的是交叉的跨学科项目,比如“古典语文学”项目和“思想与社会”项目。“古典语文学”跨学科项目分中国古典学和西方古典学两大方向,涉及的院系包括中文、历史、哲学、外院、考古、艺术和元培。“思想与社会”项目融合北大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优势,涵盖了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方向的课程。

当更符合学科结合优势和社会需要的前沿方向出现并成熟时,北大便将其设立为跨学科专业。

为了用更新更专业的技术保护文物,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化学基础方向)应运而生。整合科学专业促进生命科学和其他定量科学之间的融合。还有古生物学、政治经济哲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前线记者团:陈霞

文章来源:《大学生》杂志2018年第01期 总第277期,原标题《在北大,每个人都跨学科》(作者:吴星潼 王钰琳 罗琳山 来星凡 刘文欣 谢蝶(北京大学)编辑:尹颖尧);《大学生》杂志2016年第17期 总第257期,原标题《考古与博物馆,是否值得一试?》(作者:文/王若婷(北京外国语大学)作者:王若婷(北京外国语大学)编辑:张蕾磊)

新闻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快报、新浪微博、中国妇女报、北青京头条、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等

责编:陈薇薇

投稿:chinaun@126.com

01

02

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