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万千家庭,一头连着国家社会。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比去年同期增加40万。上海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为19.3万人,总量也多于去年。

在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并叠加经济下行压力、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职场首秀遭遇颇多难题。上海教育部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依托市招生和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跨部门合力,全市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呈现积极向好的可喜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主创业用足政策

在山西省阳泉市的一间出租房内,住着一位刚从上海过来创业的大学生,名叫刘杰。外面是办公区域,里面是一个小小的起居室。大多数时间,刘杰都不会待在这里。有订单了,他就是外卖小哥;来客户了,他就是市场经理。作为“梦翔校园”外卖平台的创始人,日常的平台运营也是他的工作之一。

刘杰是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前,他也纠结过是先创业还是先就业。这时,一位在创新创业大赛上认识的同学跟他说:“要不我们一起创业吧,我们可以打出不一样的天地。”

不过,创业之路并不是那么好走的。至今,两位合伙人经历了三次搬家,两次差点因为没了创业资金而散伙,还遇到过发不出员工工资的窘境。“每次遇到困难时我就想,当初我们为什么要创业。”刘杰坦言,为了节约成本,他与合伙人一起骑着电瓶车送外卖,目前的14名骑手都是同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大家都彼此比较熟悉,还能帮助学校减轻一些促就业工作的压力。最近几天,他还在忙着装修一家新店。他说:“我是高职的学生,在校期间也参加过很多创新创业类的比赛,学历上可能会比本科生稍弱一些,但是,只要我们更努力、更踏实,就一定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像刘杰这样毕业后就创业的年轻人,今年还真不少。上海有关职能部门、各高校主动为毕业生拓展更多的就业岗位,立足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举办各类专项招聘活动,整合校友、合作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开辟更多就业渠道。此外,相关部门还用好用足现有的促进就业政策,指导高校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和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民晚报资料图(下同)

依托大数据促就业

在就业季来临之初,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王立峰,先后投出了100多份简历,参加了50家企业的笔试。他说:“投简历求职就跟高考一样,不经历一次,人生就似乎少了点什么。投简历、参加笔试和面试,也是对多年学习和实践的复盘。虽然现在都说就业压力大,但毕业生必须拼出一份属于自己发展方向的职业起点。工作岗位是等不来的。”

目前已手握数个世界500强企业录取通知的王立峰,支撑他成功求职的“秘诀”,是拥有丰厚知识与能力储备。在校期间,他曾担任过两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持人,还担任过八项企业横向咨询项目的负责人及参与人。他致力于研究新零售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对企业深度调研,他撰写的电商新零售报告入选了2019年“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此外,他还在2017年的全球重大挑战论坛学生商业模式竞赛中讲述过中国制造的故事……

据悉,今年本市毕业研究生约4.9万人,很多毕业生像王立峰那样是通过云招聘、云面试收获就业机会的。疫情发生以来,本市积极加强就业供需精准匹配。教育部门与市大数据中心依托“一网通办”建立“毕业生就业随申码”平台,用人单位通过“张贴码”发布招聘信息,毕业生凭借“随申码”精准提交求职简历,供求双方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便捷、融合、实地、随时、不见面办理”的求职招聘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逐个排摸精准指导

今年的求职难,恰是难在会遭遇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上。华东师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春季毕业生魏文憬就遇到过一个难题。原本该3月就办完毕业离校手续的他,受疫情影响无法回到学校如期走完毕业流程拿到毕业证书,而即将就职的公司却必须看到毕业证原件才同意为他办理正式入职手续。得知这一情况后,校研究生院的老师主动联系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按时将与魏文憬情况类似的350余名毕业生的数据上报到学生信息平台,使得用人单位从3月份起便可在网上对华东师大春季毕业生的信息进行查询确认。此外,考虑到邮寄毕业证书可能存在遗失或冒领等风险,华东师大创新工作方式,为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出具了一份“毕业证明”,为他们求职、办理户口等提供证明材料。

华东师大为毕业生紧急出具“毕业证明”,这也是响应了“逐人排摸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要求。本市各高校按照全市统一部署,逐个排摸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服务,主要方法有:对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各职能部门加强合作、多管齐下,加强岗位精准推送和就业精准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工作;对已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发动辅导员们按照近期签约、待升学、出国申请、机关事业单位考试录取、创业、参军入伍等不同情况,分类给予精准的指导帮助;对一些不准备就业的毕业生,引导他们转变“慢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再发展。

督导考核压实责任

只有政策更加暖心、高校更加尽心、企业更加贴心,毕业生的就业才会更加令人放心。稳就业、促就业需要出实招、重实效。上海各高校积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报、约谈、督导、考核机制,明确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纳入年度高校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范围,同时也纳入对高校的分类评价范畴,压实高校的促就业责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立了一个就业暨布点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李江、校长夏建国任组长,充分发挥学校 “接地气、近产业、重应用”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就业的“四协同”模式。学校把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光聚焦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人才需求上,牵头成立了“长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创新联盟”,组建了“G60 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新联盟”,建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面向毕业生发布G60 九城市及上海自贸区招聘信息 1.3万余条,举办大型空中双选会、各类宣讲会 70 余场,提供就业岗位2.5 万余个,毕业生供需比超过1:4。李江和夏建国还带队走访了申通地铁、上海仪电、上海电气、上海城投等大型企业集团以及扬州市、滁州市等长三角城市,精准推介毕业生。截至目前,该校已有约90%的毕业生顺利进入职业发展的“新车道”。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延伸阅读】“最温暖就业季”是这样形成的

央企国企打头阵、作表率,基层岗位挖潜力、扩规模,社会各方伸援手、增门路……正是各行各业频频推出硬核举措,2020“最难就业季”正在逐渐变成“最温暖就业季”。

组织各类毕业生网络招聘。“天天有市场、周周有专场”的全天候网络招聘市场已经形成,3月份以来,已面向上海高校毕业生组织10余场网络招聘会,动员2.6万余家用人单位参加,累计提供24万余个就业岗位。

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相关部门按照3月份市政府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九条”,动员各行业为高校毕业生开辟就业岗位,比如:国资部门拿出近1.3万个国有企业岗位定向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占全年计划招收数的53%,较去年同期增加近20%。民政部门面向高校毕业生推出1000个“社工”专项岗位,成为新增量。组织部门统筹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招录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倍。人社和公检法部门提出本年度区级及以下事业单位、公检法部门文员、辅警招录工作中,适当向高校应届高校毕业生倾斜。教育部门开发出1093个高校科研助理岗位和5800个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卫健部门推出近3000个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组织线下专场招聘。财政、税务部门积极研究制订促进市场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税费政策。

高校积极落实“扩招”政策。市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总量增加15%,扩招硕士研究生3250人,专升本招生计划由占全市高校专科毕业生总量的8%增至10%,扩招专升本学生2032人。高校还用好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政策,计划拿出近500个招生计划,为有升学需求的学生提供相应服务。

此外,由新民晚报联合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共同主办的“新民就业特别行动——百位新经济企业老总‘直播’招才”,在5月26日下午举行启动仪式,6月19日又推出连续8小时的直播招聘,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参与招聘的企业数量、在线观众人数、直播期间的即时投递量,各项数据都十分亮眼。此项活动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彰显了新民晚报巨大的社会价值。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