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庚子事变时,清军的总数确实大概有百万之众,不过其中绝大部分是已经糜烂不堪的八旗军和绿营。战斗力非常低下,勉强可以充当警察维持一下地方治安。清军中真正有战斗力的,是各省编练的新军、防军、练军等部,总数大约有30多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0多万部队看着不少,不过这是分散在各地驻守的兵力总和。由于缺少铁路,一旦发生战争,清军的集结速度很慢,从邻近省份抽调部队,都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远一点,那么可能半年时间都到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在甲午战争期间,到清政府战败签署《马关条约》为止,不少部队还在赶来的路上。庚子事变也是如此,到北京沦陷时,很多部队也在路上。所以实际上清政府能用来抵挡八国联军,主要是驻守北京附近的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守在北京附近的清军中战斗力比较强的有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武毅军)16000人,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小站新军)1万余人,宋庆、马玉昆的武卫左军(毅军)13000人,董福祥的武卫后军(甘军)10000人。这几个部队中又以武卫前军和武卫右军的战斗力最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北京附近还有武卫中军、神机营等部队,不过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实际上清政府可以在北京附近直接能用的部队也就5万人左右。

后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被调到了山东,武卫左军驻守山海关,武卫后军驻守北京,因此在八国联军攻击天津时,实际上主要是武卫前军和联军在作战。这也是联军打的比较辛苦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八国联军击败了武卫前军,聂士成战死以后,北京的主要守备力量只有武卫左军和武卫后军,不过2万多人,和联军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玩不起人海战术。加上双方战斗力上的差距,挡不住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