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越南人民军1953 年冬到1954 年旱季作战总方针”,1953年 12 月中旬,越南人民军第45 炮兵团和第367 高射炮团向西北地区进军。为了让重炮兵和高射炮兵及时抵达战场,越南人民军总部调上了第351 工炮大团的151 工兵团和第308 师的88 团(1 月中旬改由第77 仓库建设兵团接替),以及上万的民工紧急修路。

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准备行动,自然没有瞒过法国人的眼睛。法国远东空军司令洛赞少将决心摧毁这条运输线,将越军的战役行动消灭在襁褓中,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越北战术空军司令德绍准将,行动代号“托里拆利”。

然而,德绍准将也面临着机场不足以及大部分作战中队要么是飞机不适合对地攻击,要么就是飞行员素质不过关等问题。

为了解决飞机问题,法国军方急忙向美国求援。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倒是很慷慨,对法国军方有求必应。很快,在美国大佬的援助下,法国远东空军得到了大量作战飞机,终于使越北战术空军摆脱缺机的窘境,并更换了机种——战斗机部队装备F8F“熊猫”式战斗机,轰炸机部队主力装备的B-26 轰炸机。海军航空兵轰炸机部队装备B-24 重轰炸机、SB2C“地狱俯冲者”式俯冲轰炸机和F6F“地狱猫”式战斗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传奇轰炸机——美制B-24 解放者重轰炸机,在印度支那战场上依旧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图为B-24M。

托里拆利”行动规定,为了切断越军补给线,法军必须在每一天都要于目标上空保持40~50 架次的战机。显然,光靠越北战术空军那点兵力,是无法凑足这个数字的, 他们还需要法国海军航空兵的支援。

当时,驻越北的法国海军航空兵的主要力量是停泊在下龙湾的“阿罗芒什”号航空母舰,它载有1 个战斗机中队和1 个俯冲轰炸机中队,平均每个中队每天能往西北地区派飞6 架次战机。虽然数量不多,但飞行员个个都是飞行精英,他们在技术、经验和胆识上都远胜于空军同行,是法国远征军将士最信赖的长空战士。

除了舰载航空兵,法国海军航空兵还在印度支那派驻了一支陆基飞行部队——海航第28 中队(别称“塞舌尔”),装备8 架PB4Y -2“私掠船”式四发重轰炸机(美国海军利用陆军的B-24D 改装出的自己的反潜巡逻轰炸机PB4Y 的衍生型号),这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唯一的重轰炸机。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以233 千米/ 时的速度飞行, 续航力可达2410 千米,滞空时间超过11 小时,载弹量2.5~3.5 吨,常规轰炸高度为海拔3050~4110 米,完全涵盖了整个印度支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太平洋战争中所向披靡的F6F“地狱猫”式战斗机也进入了法国海军航空兵服役,参加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对“托里拆利”行动,法国远征军总司令纳瓦尔的热情远大于空军。夺回奠边府后, 纳瓦尔中将就意识到能否切断越军的补给线是奠边府战役的关键。1953 年11 月21 日, 纳瓦尔中将就告知洛赞少将,远东空军的首要任务是“托里拆利”行动。可能是怕洛赞不用心,纳瓦尔又在1953 年11 月26 日、12 月3 日和1954 年1 月6 日、1 月21 日、2 月25 日先后5 次重提旧令。让河内方面为难的是,纳瓦尔一边说炸运输线任务优先,一边又要越北战术空军支援地面部队打320 大团和325 大团18 团的渗透,这让德绍两头为难, 只能对“托里拆利”行动虚与委蛇。

据统计, 从1953 年11 月20 日到1954 年3 月1 日,越北战术空军的“熊猫”式战斗机共向越军运输线出击669 架次,同一时期往红河三角洲派飞架次却高达1583 架次; 空中绞杀战的主力B-26 倒是勤勤恳恳,一共往越军运输线派出483 架次,红河三角洲141 架次,每机平均每个月飞行时间约为30~41 小时,相当于每天才1.5 个小时,这个比例远低于二战期间自由法国空军的B-26 出勤率(每月100~125 小时)。

表现最好的是海军航空兵第28 中队的B-24 重轰炸机群。在1 月份,平均每套机组成员飞了19 架次,合72 小时以上的飞行时间, 而且装备诺登轰炸瞄准的B-24 重轰炸机的命中率甚至超过了B-26。虽然B-24 在出勤率、命中率和载弹量都超过了B-26,但数量太少(仅5 组成员),对空中绞杀战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托里拆利”行动的重点是13 号、41 号公路,和安沛到富寿之间的红河渡口的20 个重要路段和渡口,以及古内(Co Noi)以东的41 号公路3 个路段。从11 月20 日到3 月1 日,越北战术空军和海航第28 中队共向这23 个路段投弹568 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B2C“地狱俯冲者”轰炸机。

在这23 个目标中又以13 号和14 号公路交汇处的古内(法军在地图上给它起了个代号叫“梅屈尔”)最为重要,为此,越北战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第28 中队是一炸再炸。12 月13 日,法军实施了第一次空袭,出击39 架次,投弹仅52 吨,但返航的机组成员报告完全摧毁目标。乐观的德绍准将认为短期内越盟无法修复该路段,只能绕道前进, 于是法军停炸古内达12 天之久。岂料,越南修路民工大军只用了10 天就把公路修通。

12 月24 日,法军侦察机发现古内恢复通车。消息传回河内,德绍准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25 日,法军派出23 架次战机第二次轰炸古内,投弹23 吨,效果甚微,越南民工只用了一夜又使公路第二次通车。接下来20 天, 法军战机又对古内投弹50 吨,双方玩起了炸弹和铁楸竞赛,最终越南人民胜出。除了古内, 法军还对蒙族小道进行了密集轰炸,3 个月内出动58 架次,投弹135 吨,但由于飞机数量不足,出勤率低和越南民工的积极修复, 法军没能切断任何一个路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工用自行车驮运物资支援奠边府

进入1954 年1 月,纳瓦尔意识到“托里拆利”行动因目标分散和飞机不足导致效果甚微后,决定改变战术。他命令德绍准将放弃对23 个目标的轰炸,转而集中兵力猛炸越军的物资中转站和仓库区——巡教。1 月8、9 和11 日,越北战术空军连续对巡教进行了3 次轰炸,投弹98 吨,返航的机组成员都兴奋地报告目标区出现大量爆炸并起火燃烧, 但效果无法判定。实际上,这些轰炸的确给越军仓库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比例很小。毕竟越南人民军总供给局已经有了7 年的防空储备经验,他们把仓库区疏散在巡教周围几十平方千米的森林内,甚至建立地下仓库, 有效地避免了物资大量损失。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要炸掉几十平方千米的仓库区必须要集中数以百计的轰炸机,实施地毯式轰炸才行,但这种战术对缺机少人的越北战术空军而言,是绝无可能实施的。

越北战术空军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2 个B-26 轰炸机中队几乎无人懂得紧密编队轰炸的重要性,出击的每个编队竟然都只是由3 架飞机组成! 2 月,法国空军参谋长弗赖伊中将视察越北战术空军后气愤地说:“轰炸机就像战斗机编队那样松散且小股,根本不是紧密的队形,导致轰炸战果微乎其微……当前,我们急需1 名经验丰富、精通轰炸机队形编排的中队长来指挥各个轰炸机中队。”令人不解的是, 弗赖伊中将指出的缺陷并没有引起纳瓦尔和洛赞的重视,直到4 月7 日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申请从法国国内调来1 名经验丰富的轰炸机中队长。可惜为时已晚。在重重压力下,“托里拆利” 行动以失败告终。

就在法军实施空中绞杀战的时候,越南人民军主力部队陆续赶到奠边府周围——12 月17 日,316 大团主力(7 个营)赶到了奠边府, 并在其东面占山开始封锁奠边府。12 月底, 308 大团到达奠边府北面,控制了兴兰高地(法军称为比阿特丽斯高地)和独立山高地(法军称为加布里埃尔高地)以北一系列山头, 形成了北面封锁线。

本文摘选自《奠边府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