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近段时间以来,决策层在多个关键场合提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指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此次,“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要表述再被提及,则是首次在政治局会议层面出现。

如是种种,充分说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并非权宜之计,而是经过对内外环境的充分研判,所制订的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战略重要部分。

环顾全球,在疫情冲击经济远未见底、贸易保护主义在部分地区有所抬头的情况下,实施这一战略,显然是深思熟虑、综合权衡各种利弊的结果。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当然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要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巨大以及拥有全部工业种类的独特优势,提升经济的免疫力,稳定社会预期。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加大,只有完善自我才是最稳妥的应对思路。

如何构建“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打破有碍循环的梗阻是应有之义。

要形成循环,先要塑造国内统一大市场。鉴于要素价格市场化与自由流动是塑造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前提条件,那么减少干预、放松管制、建立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角度而言,今年4月出台的《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意见》富有远见,而近段时间全国相继铺开的以统一国内大市场为目标的“公平竞争审查”也非常及时。

构建“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扩大消费、完善内需体系是关键。

我国拥有14亿人的消费市场,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门槛,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但是现阶段供需两端还不能完全匹配,直接影响就是购买力外流。有企业人士即指出,很多国外的产品或者外商企业在中国市场很受欢迎,这说明国内企业的供给还没有跟上市场需求,14亿人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

放眼经济全局,消费是最终需求,更是增长的持久动力。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有着清晰的路线图,即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和推行供给侧改革。

实现这个路线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必须对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能力和增强基本保障更加重视,由此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让消费更加便利化,这是改善消费环境的要着;优化国内市场供给,全面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水平,在供给侧发力,才能有效推动消费升级。

困难不必讳言,但我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扩大内需,发挥大市场的活力,危机中也会创造无数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