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互联网、信息化与大数据成为切断传染链、辅助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2020年7月30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联合德国海德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德总商会共同举办,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支持的“命运与共 中德同行:中德健康云对话”在线论坛之“全球协作篇”召开。本次直播活动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执行院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刘远立,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研究院院长、洪堡教席教授Prof. Dr. Till Brnighausen担任主持人。

李国强:通过对话促进两国实质性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科技处一等秘书李国强副教授指出,现代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真诚地希望中德科技合作中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他对中德专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广泛交流及达成的共识表示赞赏,并介绍了以下情况:

第一,中德两国科技合作的基本情况。目前,中德双边形成了政府间、省际间、高校间、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多层次合作态势,合作领域及内容迅速扩大。李国强强调,中德科技合作有利于两国互利共赢,在今后的合作中,应继续发扬求同存异的精神。

第二,新冠肺炎全球流行时期,中德科技合作的简单情况。疫情期间,在科技部和德国国家科学院的通力协作下,两国共同举办了高级别远程学术交流会,为专家搭建了高级别新冠肺炎信息交流平台。此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德国研究联合会共同发表声明,鼓励中德学者开展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在政府层面,科技部和德国联邦教研部也就共同支持卫生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双边科技合作达成了共识。

第三,共塑中德健康领域合作。新冠肺炎病毒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需要各国科学家的通力合作来应对。只有实现新冠肺炎病毒相关知识和诊疗方法的共享,以及抗病毒疫苗、药物的全社会可及性,才能更全面地认识病毒,最终战胜病毒。

李国强还表示,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愿意为双方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通过对话促进两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实质性合作。

Robert Kezaala:利用现代技术阻断大流行病在全球的扩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办事处传染病控制协调员Dr. Robert Kezaala指出,世卫组织总部的数据显示,不同国家处在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和响应机制。世卫组织希望将各个国家的不同做法相互协调,而不希望各国之间出现争夺态势,从而避免疫情的进一步恶化。

为了应对一些世卫组织成员国资源短缺的问题,世卫组织推出了战略预案,同时建立了团结应对基金。世卫组织希望通过建立该基金,与各合作伙伴、部门、公司机构合作,将工作推广到更多国家及地区。

“现在,我们没有无限的医疗资源,因此干预措施必须有的放矢。”Dr. Robert Kezaala强调,针对大规模疫情暴发,通过干预手段的综合利用,可有效控制疫情,中国贡献了很好的范例。同时,其他国家如意大利、津巴布韦、巴西、南非等,从中国的干预手段综合利用方面学习了很多经验,做出了有效实践。

在抗疫过程中,“信息疫情”同样需要关注。为了避免虚假信息带来的干扰,世卫组织将邀请专家,组织更多研讨会,与大家分享正确、真实的信息。

最后,他总结道,经济的重启需要循证领域的决策。对各国政府来讲,必须谨记,不要让任何人掉队,要利用现代技术,如大数据来阻断大流行病在全球的扩散。

Vincent Heuveline:优化应用现有技术,最终服务于学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德堡大学首席信息官、海德堡大学计算中心主任Prof.Dr.Vincent Heuveline对智能医学数据及人工智能应用进行了介绍。

Prof.Dr.Vincent Heuveline指出,在外科手术中我们需要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通过模拟仿真产生,并形成不同的知识来源。关键的问题是,有了数据之后如何对其进行处理。运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后,可使信息和知识在一定限度上量化并实现分类,通过解读形成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帮助医生对患者病情及其进展进行分析。

关键的挑战是,仅增加机器的处理或计算频率并不会使其效率变得更高。Prof.Dr.Vincent Heuveline称,目前医学界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计算机的功能也呈指数级增长,同时运用计算机对医学数据进行分析的需求也同步增长。希望通过对数据的应用,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案,并更准确地预测治疗结果。

此外,他指出,任何数据都可能产生不确定性,这将影响最终医学决策。“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希望跟踪这些不确定性,并评测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以及影响的范围,开展关于不确定性的量化研究。”

董家鸿:智慧成就大健康生态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长庚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介绍了其在智慧医疗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他指出,基于对智慧的理解,建议将智慧医疗定义为现代科技赋能的最优化大健康生态体系。该体系通过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的系统优化,开展覆盖全人群、全生涯、全维度的全域照护,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经济的价值医疗。作为智慧医疗“金字塔基石”的核心技术,源于第4次科技革命,将信息技术为引领的先端技术融入健康医疗的各个层次,将实现供需变革和模式创新,推动智慧医疗新时代的到来。

智慧医疗赋能于健康医疗体系,可以产生“4E”效应,即增强(Enhancement),增强健康医疗服务的技术能力;增效(Efficiency),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能;体验(Experience),优化患者的医疗服务体验;延展(Extension),拓展医疗服务的时域、空域和领域。同时,倡导“三精”智慧医疗理念,即精准医疗、精益管理、精诚服务,三方面有机结合,引领智慧医疗体系的发展,革新医疗行业格局,重塑以人为本的大健康生态体系。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清华大学将智慧医疗创新工具应用于抗疫最前线。清华大学的智能防控体系在个人防护、社区管控、医院救治、远程医疗、康复照护等5个环节,为疫情防控提供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新冠肺炎自测评估系统、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诊系统、移动生理参数监测系统、隔离病房巡诊机器人和新冠肺炎消毒机器人等。

董家鸿表示,清华大学长庚医院未来将进一步打造新型智慧医院和智慧医联体,开启智慧远程医疗,构建省、地市、县、乡、村5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实现“4E”应用效果,打造新时代清华智慧健康医疗体系,助力健康中国伟业。

杨爱平:基于全球视野,促进培训体系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杨爱平指出,此次疫情是对我国整体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的考验,更直接的是对专科能力建设的考验。从这方面来说,全球范围内都应注重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服务能力、疾病防控能力建设。

杨爱平介绍,今年1月21日至3月底,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紧急启动了国家层面专项培训任务。在国家一线专家小组的指导下,中心开设栏目、设置课程,针对一线临床诊疗需求,集中重点专科,开展宣传培训,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要慢慢将培训重心转向常态化培训中来,以强化公共卫生和应急方面培训的体系化建设。”杨爱平强调,自3月下旬至今,中心基本完成了整个培训体系的架构及一整套培训大纲、培训基本质量要求和考核评估体系的打造。5月,中心根据大纲、标准等,启动了国家层面、针对疾控系统和公共卫生人员的专项培训,并参与国际培训项目。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的要求,中心将所有疫情防控专家指南转化为培训课程并提交世卫组织,由世卫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培训使用。

按照中央要求,中心紧急筹划常态化秋冬季疫情防控培训,不仅针对新冠肺炎,还针对其他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系统设计,将在秋冬季到来之前启动相应工作。杨爱平表示,能力建设与其他工作一样,应加强国际社会的协同。他希望与德国在疫情防控培训方面,开展更加充分的合作。

耿庆山:全球健康应纳入议事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围绕全球健康的国际合作提出3点建议。第一,加强医疗科技合作,我国应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借助外力,向发达国家学习。第二,加强教育培训,尤其是对流行病学调查人才、传染病学人才、重症医学人才、呼吸病学人才的培训,并进行人才引进,学科发展一定要“舍得花钱”。第三,针对全球健康维度下的疫情防控问题,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科学家,以及非营利组织的专家学者、医务人员都要有全球视野,在民间非盈利组织学术团体中实现数据共享,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流程再造。

“仅在战略层面规划是不够的,我们希望中德之间实现医生对话、流调专家对话、预防医学专家对话,共同打造一个学术盛筵。”耿庆山强调,应开展疫情防控成本效益分析,请第三方来评估取得的效果,中德双方在此方面具有广阔合作前景。

顾建钦:防治流行病,应有全球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顾建钦认为,加强区域的医疗合作应围绕3点开展。首先,应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加强暴发性流行病的医疗救治工作。

其次,在区域医疗合作方面,应实现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防治功能的衔接协作。再次,在区域医疗合作方面,应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作用,通过建立医联体和区域性专科联盟,加强对传染病、流行病的防治工作。

关于跨区域、跨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以及在未来流行病方面的全球医疗合作问题,顾建钦提出了建议。第一,建立常态化应急队伍,传染病防治需要重症医学医疗救治卫生人才队伍和医学专家,以及应急管理的指挥协调人员,并加强对人员语言及医疗救治知识的培训。第二,共同讨论、起草、制定全球公认的、关于暴发性流行病跨国医疗救治的共识指南,包括新冠肺炎防护、重症救治标准和流程,以及应急队伍专家在其他国家资质的审批流程。第三,在保证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共享公共卫生和疾病信息。第四,通过互联网、智慧健康服务途径,加强跨国科研合作,包括重大医疗救治装备、人工智能,以及对影像、病理、超声等诊断方式的沟通和应用等。

Till Bmighausen: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应对疫情常态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研究院院长、洪堡教席教授Prof.Dr.Till Brnighausen指出,我们需要长时间在公共卫生领域进行新的尝试,比如方舱医院、居家隔离均是新的实践。他认为,大数据的潜力是无限的,应在社会和医学领域做更多尝试,包括流行病学的筛查监测、对糖尿病等疾病的监测预防、医疗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宣教等。

关于日常行为的改变,Prof.Dr.Till Brnighausen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长期实行封城或封闭措施是非常困难的。在疫情新常态时期,人们会因为长期与新冠病毒共舞而产生倦怠心理,可能反对长期受到限制,比如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等。希望未来能研发出成本不那么高昂但效果较好的疫苗,同时,研究者应继续对人们的心理、行为、喜好进行研究,并鼓励人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

论坛回放二维码:

整理:中德健康云对话会务组

编辑:刘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