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之声

记者:张秀青、吴迪、叶树刚,实习生全开祥,余杭台

编辑:吴洋

审稿:夏海云、施晨嬿、李振阳

“浙”山那水的新青年

从意大利米兰到杭州余杭的青山村,知名设计师张雷带着他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追求回到山中,创立我国第一个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在他的影响下,一群看遍世界的年轻人因青山绿水结缘成为新村民,共同建设未来乡村。

点击观看视频↓

看遍世界却择浙江这地实现梦想!他,站在祖先的肩膀打造未来乡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看遍世界却择浙江这地实现梦想!他,站在祖先的肩膀打造未来乡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融设计图书馆馆长张雷

盛夏的午后,杭州余杭青山村绿意浓浓,清澈如镜的龙坞水库不时迎来看风景的人,水库周边的竹林里远远就能听到游人的笑声……融设计图书馆馆长张雷正忙着和村民一起在村附近的杭长高速黄湖出口建一面“两山”展示墙,采用的是当地最传统的夯土工艺。

“它是一层一层夯出来的,用青山村的土配出了6种不同的颜色,然后做了山峦的状态,高高低低,呈现波浪状。土特别黄,就像金山一样,石灰沙子和土混合,银色的。设计灵感就是来自两山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余杭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外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余杭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内部)

张雷和青山村因美丽山水和传统手工艺而结缘。2004年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张雷到欧洲求学,试图寻找中国传统工艺和现代艺术、世界艺术的融合之路。在这段游历各国的日子里,他越来越感到,远离故土的寻找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张雷毅然回国。“人其实来源于自然,作为一个最前卫、最现代、最超前的设计师,我应该回到乡村,我可以站在祖先的肩膀上去思考未来的设计。”

2010年,张雷在寻访余杭古村落时爱上了青山村的山山水水,并从当地油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中获得灵感。两年后,他带着一把用宣纸做的椅子,斩获2012年米兰国际设计周卫星奖全场唯一大奖。“我们就是将中国传统手工艺解构,再将它溶解到当代设计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余杭纸伞手艺做的“飘”椅)

让中国的传统工艺走向世界,这是张雷的梦想。2015年,张雷和伙伴改建了青山村原本残破的东坞礼堂,将他们创立的融设计图书馆落户于此。

这是我国第一个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不仅陈列了上千种中国传统工艺材料,还每年邀请约十个国家的设计师到融设计图书馆驻场一个月,进行艺术创作。

德国设计师Chris等3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在青山村扎下根来,他们用村里编竹篓的方法编织各种灯饰,用蚕丝做成花瓶,不少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我在这里可以找到非常多新的灵感。“德国的设计偏注功能和实用性,它跟中国传统手工艺术蕴含的丰富而深邃的美学进行碰撞,滋养了我的设计灵感,融合创作传播给世界。”德国设计师Chris说。

渐渐的,青山村从一个留守村逐渐变成了匠人汇集的潮流村。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本地创业青年、手工艺人在此集聚,村里的绿色产业也发展起来,生态旅游、夏令营、民宿……村民去年人均年收入超4.7万元,比5年前翻了1.5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王利兰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卖毛竹,一年下来的收入是1000多块钱。“张雷他们来了之后,就教我们做编织,然后到展会上去展览,一年一万。村里的环境也好了,也有文化气息了,因为图书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青山村,来的人也就多了,民宿去年有3万多的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张雷看来,融设计图书馆的使命除了服务设计师,更要服务村民,特别是村里的孩子们,这是传统乡村的未来。“我们有一些设计的讲座活动,很多青山村的孩子过来听,然后融图书馆每年邀请10个国家的艺术家、设计师来青山村驻场,这些艺术家设计师都住在村民家里边。这种影响我觉得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而且是非常长时间的。”

驻村日子久了,张雷和村民的感情也在不断加深:在村民眼中,张雷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张雷的心里,自己是村里的一分子。新老村民一起夜跑健身、一起制作村庄插画,一起端午赛龙舟。现在,张雷又有了一个新身份,青山村未来乡村设计总监。

他说:“对乡村建设我们有很多建议,由村民参与来建设,越来越多的村民跟我们一起做很多手工艺的创作,有绿色收入。这些是我们创造未来乡村最重要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