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5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7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彩导读

2020年7月26日,应2020中小学卓越校长高级研修班邀请,东北师大附属小学校长于伟开设线上讲座,总结、提炼了东北师大附小的“率性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从学理层面剖析了“率性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详细分析了东北师大附小“率性教育”的内涵,结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案例分析了“率性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的细节和要害。不仅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开展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借鉴,同时为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养分和参考。

以下为讲座内容精编。

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看讲座视频

“率性教育”的提出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提出,首先要考虑学校的历史、传统,我们主要是基于东北师大及附小的优良传统,基于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我们已经储备的教育理论资源的思考。

东北师大创建于1946年,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为教师教育服务的传统。东北师大这几年提出了两个理念:

一、“尊重的教育”,核心是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因为东北师大主要是培养中小学老师,首先要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

二、“创造的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是基础的基础。

基于附小的优良传统。东北师大附小建立于1948年,作为师范大学创办的附属小学,肩负着“实验、示范”的历史使命,构建了融历史积淀、时代气息和校本特色于一体的学校精神。东北师大附小70多年来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围绕着教育教学、解放儿童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20世纪末的“小主人教育”、新世纪初的“开放式教育”等,核心目的都是要“解放儿童”,让儿童成为教育中的主人,让儿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爱。

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从小学到中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有的需要老师家长督促,采取各种措施才能坚持学习。

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够的问题,学生是有差异的,个性教育是创造教育的基础。

三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学习是一种本能,教育的起点是人的先天本能。在终身教育时代,不愿意学习就意味着终身都会感受到痛苦。

基于古今中外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文化财。孩子不小,有很长的历史根源。人类保守说也有300万年历史了,如果20年为一代,那么一个6岁的孩子承载的就是15万代的基因与经验。虽然小孩子的社会阅历有限,但是孩子的身后有十几万代的基因积淀和经验,因此,孩子不小,不容小看。受著名历史学家熊秉真教授启发——她最近几十年一直关注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儿童是怎么成长的。在殷商时代,甲骨文里就有对小儿疾病的记载,比如说龋齿,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我们应该很好地去研究“儿童”——未成年人。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他们爱动爱玩,不爱受约束,所以教育孩子,要顺着他的天性,使他心中喜悦,这样才进步得快。

提出“率性”,关注《中庸》,是深受陈元晖先生的影响。他是东北师大教育系和东北师大附中的创始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陈元晖先生说过:中国最早的教育哲学是《中庸》,教育目的是使学生闻一知十、更聪明,附中的老师不要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我提出率性教育中的率性两字就来自于《中庸》。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说: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又想象力和抽象力。要重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的教育,教育的起点是人的先天本能。

要研习从古希腊到当代西方的哲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关于儿童关于教育的丰厚的思想文化财。儿童是我们研究教育问题的起点,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儿童自发的学习,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教育,让儿童主动、自发的学习,教育要注意儿童特点、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

“率性教育”的内涵

率性二字来自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指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率性教育是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去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是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的教育。

保护天性,即保护儿童愿意探究、愿意想象、好问好动的天性。没有到过学校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经常有人问我,从大学到小学有什么不适应呢?我说首先是声音,大学的走廊里学生们跑跳的不多,小学就不一样了,尤其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走廊有8米宽,孩子们一下课就跑跳甚至还有地上滚的。这就能看到:孩子,意味着什么?儿童,意味着什么?上课让小学生一动不动坐40分钟是很难的事情。

尊重个性,即尊重学生的差异及独特性。东师附小重要的历史积淀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评价上,人们往往喜欢坐的一样,站的一样,写字工整,整齐划一。但其实孩子们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异的,不论是遗传上的,还是环境影响的。我们的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方式要打破完美主义,少搞“一刀切”,要严而有度,不能对学生苛求。

培养社会性,就是坚持立德树人,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成长,为学生未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厚植基础。

孩子愿意学习是前提。学会学习,学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年龄就做什么年龄的事情,不要为了超前而学习。现在很多大学课程提前到中学学习,中学课程提前到小学学习。

“率性教育”让教学有根源、有个性、有过程

听课是校长的基本功。在东北师大附小六年来,听课超过1000多节。为什么要听课呢,因为我没有做过小学老师。如果不听课,就没有资格当校长。没有特殊情况我每周都要参加教师备课研讨,粗略统计了一下,至少有200次。有人说,校长做什么?校长很重要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和教学上。

有根源:寻求本源,让教学有据可依。

一是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注重挖掘知识的来龙去脉,追溯知识的本质,厘清知识发展的过程,即知识线索上的“根”。

我有一个爱好是读书,买书。校长愿意读书,对书香校园会起到无声的引领做用,校长要有意识地读一些书籍,尤其是教育名著,得知道古今中外教育的发展,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关儿童理论的发展,要心中有数。即使一些学校可能会地处在偏僻地方,但是只要校长心中要装着古今中外的智慧、思想,也能弥补地域带来的不足。

比如语文老师,不能满足于课标,也不能满足于教材,我和我们附小老师讲,我们这样的实验学校,语文老师要熟悉《说文解字》,一年级的课本里都涉及到让孩子了解甲骨文了,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文字要下一点功夫,深入才能浅出。

比如数学,教学效果好坏,技巧是一方面,很重要的知识点不能讲错了,如果知识点讲错了,讲得再生动再形象也不行。数学老师最重要的是对数学的理解是不是专业的,是不是到位的。

二是要依循儿童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发现儿童学习和成长的根源,即教学对象上的“根”。

三是要把握“教”的规律,了解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质和特征,为教学寻找本源上的依据,即教学方法上的“根”。伙伴的影响是很大,包括在小组学习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合作的精神。

四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搞在地化的资源开发,比如附小在音乐语文资源开发方面,要考虑延安、东北及东北师大的有关资源。

有个性:尊重学生差异、基于学生差异展开教学,不搞“一刀切”,不追求完美。

有过程:教学应体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强调教学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强调知识的还原过程,对知识产生的环境、原初状态进行适当还原,体验人类知识再发现的过程。

我们还提出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有三组表征:1.情境与具象;2.操作与体验;3.对话与省思。教学的起点始于情境、具象,始于个别、个体的经验。教师要有目的地对知识产生的环境、原初状态进行还原,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地呈现出来,让学习变得更容易。情境还原和具象是教学的起点,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形式化、符号化、抽象化。学生学的知识点、文字,对大人来说很好理解,但对学生来说,即使是最简单的文字,也具有先验性和抽象性。所以我们的教学强调情境、具象。好的教学就是搭梯子,就是使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呈现出来,在情境中理解抽象,有了抽象的观念再去理解具体就更深刻了。比如说,数学中“满十进一”让孩子记下来不难,但是如何来理解?附小的老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在情境中,让孩子们体会为什么“满十进一”。

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重视归纳,从个别出发,从经验出发。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总体来看,有过程归纳教学的教学策略分为:1.明确儿童学习的起点;2.创建恰当的学习情境;3.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4.指导学生主动展开归纳。以语文学科《边塞组诗》为例,通过《出塞》《凉州词》两首词,再选择几首“此类”古诗。孩子们通过八首、十首边塞诗的学习,通过足够量的信息,自己就能归纳出边塞诗的特点,这样对边塞诗的理解就不一样了。附小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在一所小学做校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好处理的难题你都要管,同时还要聚精会神地抓好教育教学。现在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有殷切的期待,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教育的发展要和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相适应,不仅适应,还要引领。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适应社会,还要引领社会发展。

我们一直在林中路上……林中路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部著作名。林中路相当于真理探索之路,真理需要艰苦的努力,或许能够发现。真理不是寻常见的,教育的规律我们可以挂在嘴上,要探索出来真正遵循规律是需要扎扎实实艰苦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精彩问答

观众:校长如何在学习的发展过程中,提出适合学校的发展理论,促进学校保持良好的发展?

于伟:首先是研究学校的历史,还有学校所在区位的历史,有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样的传统,什么样的文化景观,这个是很重要的,就是把自己学校及其所在地的历史、传统研究明白,其实这里能够归纳出来你所在学校的特色、区位优势或者传统优势。就像我刚才提到“率性教育”的三个关键词: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其中尊重个性就是继承了我的前一任校长。她做了十几年校长,对教育的探索就是开放式、个性化的教育,这个要继承下来。所以在研究“率性教育”的时候,就继承了前一任校长的这个思想。

另外,学校的发展理念形成过程,需要集思广益。率性教育,最早的时候叫“率性的教育”,我们有一个老师就提出:“于校长,不能是这样一个结构,有没有“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后来提出“率性德育”“率性教学”等,每一步都是学校的中层几上几下研讨,同时我们还请国内的专家,反复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众人拾柴火焰高。

观众:校长基于实际提出了学校发展理论,接下来如何落实?注意什么问题?

于伟:我来到附小提出率性教育理念后我以为没有事儿了。我的助手问我:校长,你提出率性教育理念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落地呢?我们的德育怎么体现呢?我们的教师队伍怎么建设呢?你的思想如果不落地,你的思想理念是悬空的。在她们的要求下,我们就一步步探索,我明白了什么叫落地。很重要的一点是,大校长要想明天的事儿,副校长是干今天的事。

观众:率性教育是否可以延展到小学教育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如果可以的话,于校长能否给我们身处农村地区的学校落实“率性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于伟:是可以的。“率性教育”的探索对硬件的要求其实没有那么高,主要是对观念的要求。比如说,老师是不是就喜欢“齐”,做得“不齐”,老师能不能受得了?附小推崇的教学是反对老师满堂灌的,是让学生充分表达。如果学生没有充分表达,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影响。实际上我在小学的这几年,我发现老师要在课上少讲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这个不需要太多投入,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让老师逐渐意识到,少讲,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来表达,教最终要落在学上。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小学内容如果让学生就是记住,大概只需要一年半就记住了。为什么要六年呢?这就有一个理解的过程了,学习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它更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操作体验的过程。乡村的学校(包括薄弱学校),孩子们操作和体验的环境是有它自己的特点,比如黄土地,比如动植物。“率性教育”的要求并不是高大上的,重要的是观念,老师有没有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观念。

我在这里想说,“率性教育”需要倡导安全的环境——在一个班级里,让孩子们有意见能发表,不要简地的禁止,让学生有话敢说,如果孩子们说话都不敢说,甚至不敢说真话,很胆怯,既不利于个性教育,也不利于创造教育,更不利于民主平等教育。

观众:能不能分享一下于校的假期,对于其他校长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不可以推荐几本书在假期里研读?

于伟:我每年都会给附小的老师推荐一些书,今年我给附小老师推荐了赞可夫的书籍。1982年我曾读过赞可夫的书,但真正深入阅读赞可夫的书是在到附小之后,因为赞可夫是从小学研究开始的,他对教学与发展的实验也主要是在小学进行的。所以,今年暑假我给附小老师推荐了《教学与发展》《和教师谈话》《论小学教学》等几本书。

校长和老师们假期可以尝试沉浸式的阅读。假期是一个很好的充电时期,我曾经还给附小老师推荐过《皮亚杰教育论著选》《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老师们的阅读可以多样化,如果有人喜欢读小说的,可以读一读卢梭的《爱弥儿》,包括洛克写的《教育漫话》都可以读一读。校长可以读一读《中庸》,因为我们是中国校长仅仅读《论语》还不够,真要读一点《中庸》,还有王阳明的《传习录》等。

作者简介

于伟 现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儿童哲学、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等方面研究。出版《现代性与教育》《教育哲学》《率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等著作,主编率性教育研究丛书。在基础教育领域倡导实施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率性教育”,倡导保护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培养儿童的社会性。成果《基于“率性教育”理念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

作者丨于 伟

编辑丨王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