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在《乐队的夏天》又丢人了。

在第二季的开场舞台上,马东首次解锁了鼓手身份,在大张伟和盘尼西林一起闹腾的时候,马东坐在台上,非常僵硬。他耳机里放着小学生式“一二三四”的指令,打鼓还是慢一拍,水平被形容成“猫挠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东拙劣的表现,被一众摇滚青年无情嘲笑。然而,和《乐队的夏天》第一季时被狂怼的窘况一样,马东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悦,自己替自己圆了个场,轻飘飘地把这页揭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年龄、资历还是社会地位,马东都比在场的所有人更高,他却一点也不觉得自己需要被别人捧着。从第一季开始,马东就在被怼、被嘲。他今年已经52岁了,摇滚明显在他的舒适圈之外。

他这么能折腾,和自身的经历有关。

1

马东不到18岁的时候,就去澳洲留学了。

1986年,中国学生处于留学圈鄙视链底端,普遍没什么钱。马东一点也没有星二代的光鲜,和别人一样,要靠打工来维持生计。

他在饭店刷过盘子,在皮具作坊打过工,在写字楼拖过地。那时候,他连剪头发的钱都没有,要么留长发,要么给理发店学徒当小白鼠,只能在邋遢和丑之间选择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日子太苦了,完全处于社会最底层。在澳洲,没有人知道他是相声大师马季的儿子,每天早上上课前,他都要先去写字楼扫地。比起留学生,他更像个打工仔。

回忆起这段日子的时候,马东并不是全然地排斥。他认为,澳洲的生活让他接触到了社会的另一面——“一个人只有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自己原生态的环境,才会学会用另一种思维方式看待自己的生活。越尊重差异,越会有机会获得最大的价值。”

马东一共在澳洲待了8年。从计算机专业毕业,他拿到了澳洲的永久居住证,也拿到了大公司的offer。

他马上就会拥有高薪稳定的生活,进入异国他乡的舒适圈。而不久之后,他觉得这个地方再待也“没什么意思了”,就回了国,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澳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1996年,马东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30岁时终于踏入电视行业,在湖南卫视做了一档叫《有话好说》的节目。

在这档节目里,马东聚焦中国各个行业、阶层的人群,从城市到农村,从打工人群到乡村弃婴,他把真实、多元的社会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当时,国内从《焦点访谈》开始,兴起了一股社会访谈节目的潮流,《有话好说》在里面算比较接地气,也比较先锋的,观众对这档节目反馈很好,节目组时常能接到夸赞的电话。

然而,这档节目最终只做了一年半,原因是一期叫做《走进同性恋》的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期节目里,马东邀请了男女同性恋者各一名和李银河教授。四人与观众对谈,聊到了同性恋在人口中的占比、异性恋和同性恋是否会互相转变、性取向对生育率有无影响等话题。

这些话题在当今互联网上都是热门,但在2001年,就显得过分前卫了。

节目一播出,《有话好说》就被叫停,节目组也解散了,马东忍不住在众人面前痛哭。他口中所谓“开放、健康的社会”,那时还没有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马东得到了央视的机会,成为《挑战主持人》的主持和制片人。

进入央视后,马东的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先后制作了《文化访谈录》、《主持人大赛》等多个节目,期间还回湖南做了《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都有马东的参与。2009年,马东成为春晚语言类节目导演。2011年,他当上了春晚总导演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电视节目制作人,马东的事业之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而当他的周围形成一个舒适圈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应该跳出去了。

3

电视时代正在落幕,网综时代即将开始。2012年,马东从央视离职,隔年加盟爱奇艺,担任首席内容官。2015年,马东推出《奇葩说》,带着一帮90后意见领袖,走入了大家的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可能是大部分年轻人对他的唯一印象——马东,一个穿着彩色西装敲木鱼的中年胖子,在辩手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负责控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奇葩说》一直都是热搜常客。“不生孩子有错吗”、“该不该向父母出柜”、“时刻保持联系是不是一种暴政”……很多人在《奇葩说》展露锋芒,这档节目逐渐成为了“年轻人新锐观点”的代名词。

《奇葩说》的每场辩论都有高密度的观点输出,经常有人辩论到痛哭流涕。在这个热闹的场合,马东的表达却通常十分克制。他只尽到主持人的义务,多数时间发言只是插科打诨、走流程,需要他用自己的观点总结陈词的时候,他也尽量压缩自己的语言,不会多说。

比如,在“要不要告诉小孩童话是假的”这个辩题上,他刚发表两句观点,就马上补了一句:“这些话在《奇葩说》这个现场跟大家分享,才多多少少有点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面对不同的环境和人,会挑选自己表达的内容。尽管他的事业成功离不开说话之道,但实际上他个人的表达欲并不强。他在节目里说的话,几乎都是为了引出其他嘉宾的看法。

这种实质性的内敛,大概来自马季对他的教育。马季是一个奉行“面对误解,保持沉默”的人。作为公众人物,说话是一种责任,沉默也是。

和父亲一样,马东认为“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们很少能听到“马东认为……”、“马东主张……”,马东做得最多的,是为擅长表达的人创造合适的环境,让他们的表达在合适的语境里不被误解。

作为米未传媒的老板,马东的办公桌就在员工的桌子旁边,没有单独的办公室。他认为,在一个公司里,越是高层越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给别人呼吸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随和得不符合他的资历。蔡康永在见到马东之前,本以为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见面了才发现,他其实“不太拿自己当一回事”,也不希望别人太拿他当回事。在人人自恋的娱乐圈,马东这种过度的随和显得挺奇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膨胀自大会让人变得警惕、封闭。马东是一个懂得让步,也擅长让步的人。他的随和,能让他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带来新的东西。

做《奇葩说》的时候,马东说:“不管怎样奇葩个性的人,只要他不影响你的生活,他也一定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活得自由自在。”

他对和自己不同的事物,接受程度比绝大多数中年人都高,甚至也高于很多年轻人。20多岁的时候,他从留学的圈子跳出来,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30多岁时,他离开央视,从电视节目的圈子跳出来,进入网综领域。现在马东迎来了自己的50岁,开始做《乐队的夏天》,多少把半死不活的摇滚圈盘活了。

颜如晶觉得,马东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的想法、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一直保持在前线,不会被固有的想法捆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东做的节目,完全没有中年味儿,主创团队都是90后,看问题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全用年轻人的惯用的风格呈现。马东在其中的作用,大概是让这帮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不好为人师”对中年人来说,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脱口秀演员庞博上过一次《奇葩说》,给马东吹了几句彩虹屁。他说,如果马东老师发现自己只剩一年寿命,他会把《奇葩说》第七季做成最牛的综艺节目,然后在导师席上安然闭眼。到了那一刻,人们才会发现,真正的BBKing(奇葩说冠军)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大部分电影的套路一样,隐形的大boss发挥的能量才是最大的,那些台上的主角,或多或少都在被那个看不见的大boss影响着。

看马东的节目时,大家并不是冲他去的。而这些不以“马东”的名头赚来的吆喝,才是他的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