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鄞州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研究视角,从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双创人才引育、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深化合作交流等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该区推进全域创新的基础优势和存在问题,并从推进科创平台能级提升、加快构建全链化协同创新体系、深化重点领域优质人才引育、进一步强化专业服务能力等方面对该区建设高品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思路对策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他兄弟省市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些许经验借鉴。

关键词: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高质量发展,双创“升级版”

201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两批在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3个领域启动了120个双创示范基地建设[1],各示范基地按照建设方案要求,大胆开展改革探索实践,推进创新资源有效集聚,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为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2]。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再次强调创业创新,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时。

自2017年获批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以来,鄞州区牢牢把握“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深入破解创新创业痛点堵点,充分激发全域创新创业活力,全力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2019年5月,成功入选浙江省唯一成效明显的行政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并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双创发展水平不断向更高层级迈进。受双创带动,鄞州区连续五年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四位,科技创新指数首次跃升至全国百强区第一位,并成功入选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211亿元,总量继续稳居全市第一、浙江省第三,同时成为宁波市第一个步入GDP2000亿元俱乐部的区(县)市1。从各项指标数据来看,经过这些年的推动和发展,鄞州的双创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位平台,如何进一步把双创引向深入,建设高品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打造双创“升级版”,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增强新的活力,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1. 文献回顾

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以来,双创迅速成为研究热点,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双创的实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如万钢[3]指出,双创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双创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自由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刘迎秋等[4]认为,大力推进双创有其历史必然性,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双创,对于更好消除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有效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弊端,更好实现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的形成和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理论深化意义和政策实践意义。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双创在发展初期以商业模式创新和消费领域创业为主,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结合并不紧密,随即提出了推动双创升级发展的设想[5]。如盛朝迅[6]从创业主体、创业领域、双创模式、双创成效等维度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生产领域创新创业为重点的“双创2.0”与以商业模式创新和消费领域创业为主的“双创1.0”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据此提出了推动双创升级发展的路径。辜胜阻等[7]认为,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关键在于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过程中,也涌现了不少鲜活的现实案例。上海市杨浦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依托区域内科教资源的禀赋优势,不断深化大学校区、公共社区、科技园区三区联动,打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8]。天津以优化“政策、服务、人才、市场和文化”五个环境为重点,着力打造双创全程服务体系[9]。刘兰等[10]则以重庆两江新区为视角,通过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以及陕西西咸新区等国家级新区进行对比,从打造双创品牌、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对策建议。

2. 做法成效

近年来,鄞州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播种成林”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体系,推进创新资源有效集聚,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为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鄞州解法”。

2.1 创新创业环境营造

有效整合政策、资金、服务等各方面资源,努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2019年共新增就业43226人,新增创业实体27289家,创业带动就业62458人。

一是出台“一批政策”。围绕打造“双创”升级版,每年制定出台《鄞州区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并安排十几亿的财政扶持资金,统领全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平台建设等各领域创新创业发展。对部分重点项目和企业,推行“一企一策”,精准破解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问题。出台《鄞州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66条硬核举措为民企发展破除障碍,不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2019年新增市场主体2.9万家,实有市场主体达到15万家,创新型初创企业备案总量达到2304家。

二是优化“一线服务”。将“最多跑一次”改革效应辐射至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省市首创首推受办一体“审批掌柜”、投资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局长窗口坐班、周二“夜色政务”等一系列政务改革“服务包”,探索推进基层“全域治理”、政协“请你来协商”等“治权”新途径,倾力打造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机关效能“样板区”。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居全市第一,并获评2019年度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优秀县(市、区)。鄞州区各级机关干部积极下沉一线,深入开展“三进三访”服务,主动问需基层一线,当好服务企业的“首席服务官”,2019年共走访企业22776次,收集梳理企业关心问题13960个,协调解决11176个,问题解决率为80.06%。

2.2 双创人才引育

推动创新创业要素聚合裂变,让更多人才“种子”沐浴“阳光雨露”,深深扎根鄞州这片创新“沃土”。全区累计创建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1家,其中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7家,累计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70人,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1项,帮助企业获得关键技术领域专利授权156项,直接产生效益15.68亿元。

一是涵养优质人才生态。围绕人才新政22条,配套“精英引领”“泛精英引领”等10项政策,不断健全“1+10”人才新政体系,基本破解了区域人才政策碎片化问题,并安排4.49亿元人才工作资金,扶持保障力度位于省市前列。创新推出“高层次人才精英卡”,为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提供健康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全方位定制化服务。截至2019年底,全区人才总量达到41.2万人,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市首位,人才相关工作入选2019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奖,鄞州区也连续8年蝉联全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培育创业“新四军”。积极鼓励以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留学归国创业者等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投身创新创业热潮,勠力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2019年共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10483人,新增大学生创业人数703人,帮扶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数2658家。4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区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115家,入驻企业年销售额达5.28亿元。成立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联盟和“老兵关爱”基金,并设立6家就业见习基地,组建创业导师团队,为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创业融资、法律维权、医疗健康等综合性服务,基金募集规模已达5000万元。加大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创新支持力度,提供项目资助、创投对接、配套支持等一揽子服务,宁波中物力拓超微材料有限公司入选2019年度全国“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系浙江省内唯一入选的留创企业。

2.3 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科技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浙江开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成为鄞州区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企业。鄞州区授权专利数连续八年位居浙江省首位,并成功入选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县域第一位。

一是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以“鄞企舰队”扶持计划为牵引,强化对总部龙头、上市企业、创新企业、单项冠军的激励,深化雏鹰、雄鹰、凤凰等行动,引导企业增资扩产、并购重组、上市发展,厚植企业创新发展优势。累计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7家(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上市公司20家,各项总数均位列全市首位。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为核心,依托鄞州省级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及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融合互促,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能级。截至2019年底,全区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9个,企业上云13505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连续五年全省前四,提前一年完成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验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产业数字化、软件产业收入、软件名城项目和企业上云数量等七大主要指标均居全市首位、全省第一梯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推行全过程科技服务。设立4000万元科技金融风险池基金,联合区内科技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可抵押物少”导致的“融资难”问题,科技贷款贴息政策覆盖范围从科技支行单独享受扩大到总部设在鄞州相关银行,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区内四家“科技银行”2019年累计审批通过“风险池基金”贷款企业172家,贷款额度达到5.16亿元。“风险池基金”贷款项下客户167家,贷款余额达到4.65亿元。稳步推进科技保险与创新券工作,累计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和发明专利执行及侵权保险提供了近88亿元的贷款保障,创新券使用额度持续保持全市首位。与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独家合作建立宁波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在全省首推知识产权评估、质押、运营等科技金融业务和融资对接活动,以2019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5.1件、有效发明专利量7399件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2606件荣登浙江省发布创造力十强县(市、区)榜单。为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实现创新资源精准匹配,投资800万元建设鄞州科技大市场,创新打造“企业开单+院校答题+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大市场自2018年10月启用以来,共收集整理发布成果1530项,入库专家850位,与3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累计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1.1亿元。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成立全国首家区县级技术转移协会,有效串联各相关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创新联动发展,将创新成果真正落地到企业高质量发展上。

2.4 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截至2019年底,全区拥有各类双创平台46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7家,国家级孵化器3家,总孵化面积48.71万平方米,居全市第一。

一是打造全域化创新体系。统筹整合全区优势创新创业平台,按照“一带两中心三谷四园”空间布局,高水平规划建设总面积280平方公里、产值达千亿级的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该区域现已拥有高层次人才6000多名,其中重点专家43名,建有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50个,并加快把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创智钱湖等创新资源串珠成链,促进产研、产学、产融、产城等有机融合,实现创新带、人才带、产业带无缝衔接,构建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强能级的全域创新体系。高品质建设“院士之家”,为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在鄞创新创业、学术交流、成果转化、决策咨询、项目指导等提供一流平台,着力打造辐射宁波市域、影响浙江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高层次科创高地。截至2019年底,全区累计(柔性)引进院士创新团队数达到35个,规模数量列全市第一。

二是构建全链条孵化模式。创新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的产业孵化链条,出台了完整的从科技众创空间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到科技企业加速器一体化科技创新孵化政策体系,成为全国首创。目前,全区累计拥有双创平台46家(其中政府自持面积仅8%),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国家级孵化器3家,总孵化面积48.71万平方米,居全市第一。各平台先后获得省首家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国家级A类孵化器、“十三五”期间全国首个创业投资示范基地、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国家双创支撑平台项目等“国字号”荣誉十余个。截至2019年底,各双创平台在孵企业694家,累计培育毕业企业236家,孵育企业产值64亿元,培育产值超千万元企业67家、上亿元企业7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创新型初创企业、甬股交挂牌企业分别达69、86、681、118家,占全区总量的20%、32%、30%、31%,涌现出小遛共享、欧依安顿等一批新业态头部型企业。

2.5 深化合作交流

积极抢抓国家战略重要窗口期,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努力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一是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机遇,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其中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累计引进集成电路领域相关企业达到55家,累计生产总值超12亿元,上缴税金3700余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产业园也先后被评为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省级微系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积极对接中科院上海分院、环杭州湾高校等,2019年举办百名中科院院士专家进鄞州、海外学子浙江行等重大活动7场,签约落地30余个重点项目。举办首届“天南海北鄞州人”发展大会,广聚乡贤带动海尔创智港等19个重大产业项目回鄞,总投资470亿元。与上海自贸区产业金融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打通两地政策、信息、人才、资源等通道,进一步助推鄞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接上海市杨浦区、嘉兴市嘉善县、常州市武进区等地,探索长三角创新券通用通兑工作。在沪成立宁波鄞州区上海商会(乡贤联谊会)、鄞州中学校友会等组织,力促上海科技创新力量与产业深度融合。

二是以高质量活动厚植创业沃土。整合政府、投资机构、创业服务平台等资源,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创新创业论坛或赛事,为双创提供有力支撑。举办2019全国双创周宁波(鄞州)分会场活动,组织开展了中国智能制造高峰论坛、企业服务对接会、资本创享会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全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总投资255亿元的23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并为百余家初创型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法律咨询、财税融资等高质量的创业服务。连续八年举办鄞州人才科技智创周,连续四年举办“甬创·鄞造”创客大赛,浙江省首发以人才为主题的地铁专列,持续锻造“万有鄞力”品牌。芯速联的高端光芯片产业化项目代表宁波首夺2019年“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创客组全国冠军。

3. 推动双创提档升级存在的痛点堵点

虽然鄞州区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但与国内推进更好的区域相比、与打造双创升级版的高标准新要求相比,依然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双创平台能级有待提高

鄞州区各类平台载体虽然在数量上位居省市前列,但高端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对较少,资源辐射能力较弱,缺少一批像微软加速器、联想之星、海尔全球创新平台、北大创业训练营等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大院大所和高层次平台,呈现出“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现有高端科创平台的产出不高,集聚高端复合型人才、高端技术人才、高端创新资源不足,培育高科技项目不多,对区域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多数平台产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没有聚焦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针对性的育链、强链、延链、补链,使得平台产业集聚状态不明显,难以形成“滚雪球”效应。

3.2 全链化协同创新体系有待加强

平台集群效应不够明显,区内科创平台数量虽多,但除了部分镇(街道)较为集中外,大部分地区呈零星分布的状态,少数甚至还未实现零的突破,难以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集群效应。平台层次结构也不够均衡,总体呈现众创空间多、孵化器少、加速器更少的局面,能够支撑高成长型企业配套需要的加速孵化和产业化的平台比较缺乏。平台专业能力不够突出,众创空间项目普遍存在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现象,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到一半,同质化程度较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商业活动为主的合作居多,以科技协同创新的合作较少,联合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协同创新比较缺乏。

3.3 高层次产业人才引领性还不够

鄞州区的人才发展水平虽然处于省市“第一方阵”,但对标先进地区、对照标兵地位,总体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相较于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缺口,尚未完全形成“引进一名人才、成就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集聚引领效应,大部分人才企业处于成长期,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标杆性的人才企业相对较为缺乏。软件与新兴服务、生物医药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度还不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成为了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掣肘。与一线城市相比,鄞州在国际化生活配套、服务中介、高新产业上下游等创新创业要素配套上仍存在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3.4 专业服务机构对创新的支撑有限

近几年虽然引进了一些创业服务机构,但不少机构的服务能力还停留在物业、工商登记注册、政策咨询和科技项目申报等初级服务层面,企业最需要的项目技术研发、融资扶持、市场开拓、产业配套、战略咨询等高端垂直化服务相对缺乏,服务精准性和粘合度不够高,还未能到达系统化、专业化的层次。金融资本对创新的支撑也比较有限,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偏小,种子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发展不充分,社会资本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创业孵化育成链条尚不成熟,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依然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

4. 建设高品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对策建议

4.1 推进科创平台能级提升

精准对接省八大万亿产业发展目标、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和区“154”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发挥科技招商优势,灵活采用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基金主导型、政企合作型等多元化开发模式,整合利用集中连片空间,优先支持亩均效益高、总规模超亿元的科创平台建设,打造宁波创新创业新地标。

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加快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端人才和团队。充分利用鄞州籍院士资源、龙头企业产业链资源,积极招引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努力成就“高端人才-核心技术-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内生发展道路,打造一批发展速度、质量双高增长的典范科创平台。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全链式孵化发展模式,扶持重点逐步向孵化器、加速器倾斜,加大孵化链中后端平台打造力度,为承接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4.2 加快构建全链化协同创新体系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提升地方竞争力、放大创新乘数效应的必然选择[11]。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共建企业研究院、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制造业行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统筹各方技术优势,开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下更大力气引进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配套、能级大、层次高的大院大所,实现产业提质扩量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体推进,加快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立足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一带两中心三谷四园”空间布局,以工业土地全域治理为抓手,结合老旧工业点、成片标准厂房、小微企业集聚片区整体改造,不断优化平台空间布局。整合梳理各类平台载体,对涉及重点产业的重大创新创业平台,加大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各方面推进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统筹科技、土地、楼宇、产业、投资、服务等相关资源,加快优化整合部分服务能力偏弱、功能与范围重合的平台主体,坚决淘汰科技特征不明显、“小而散”的低端平台,减少资源错配。

4.3 深化重点领域优质人才引育

深化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环杭州湾高校等的合作,同时整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中物宁波科技园、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园等创新资源,与长三角兄弟县市区共建“人才飞地”,支持长三角地区优质人才项目在鄞孵化。推进产业、人才“两图”融合,围绕市“246”和区“154”产业集群培育,深入分析研究鄞州产业发展和人才分布,为每个重点产业绘制一份产业人才地图、打造全球高端人才数据库,提高引才精准度,实现人才“靶向招引”,着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创新成果、能够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锻造“万有鄞力”品牌,不断深化鄞州人才科技智创周、百名中科院院士专家进鄞州、百所知名院校鄞州行等活动品牌,提高活动引才成效。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12]。要深入实施“3315计划”“3315资本引才计划”“泛3315计划”“创业鄞州·精英引领计划”等核心引才政策,不断探索构建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为鄞州区产业发展目标培养高端人才。出台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办法,探索青年人才举荐制,设立人才伯乐奖、优质导师奖、成长进步奖等,让青年人才“潜力股”快速成长。探索人才引进“以补代奖”新模式,设立企业引才年薪补助,引导企业真正成为人才集聚主力军。发挥“博创联盟”的生态共享优势,打造“博士后工作服务基地”,为需要博士后但暂无设站条件的企业提供博士后资源公共服务。

面向“高精尖缺”人才,设立“一对一”服务专员,推行“陪伴式成长”服务,做到全天候服务人才。在人才聚集地定期开展“人才服务专车行”活动,零距离、全身心服务人才。完善人才生活保障,继续为人才及其家属发放“高层次人才精英卡”,提供健康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全方位定制化服务。在新建区域和人才安居住房中配套打造“国际人才社区”,为国际化人才提供宜业宜居的优良环境。依托“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组建法律、财务、知识产权、投融资等团体,向人才企业提供成本优惠、服务优质、快速响应的专业市场服务,全力营造重人才、惜人才的浓厚氛围。

4.4 进一步强化专业服务能力

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银行、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全链条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创业企业的投融资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通过定向增发、私募债发行等多种渠道获得融资,使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持续优化科创平台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企业的系统性,建立企业持续孵化档案,提供初创期“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孵育服务,建立科学有效的毕业企业跟踪服务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和服务感染双管齐下加强管理部门、平台与毕业企业的粘合度,形成以科创平台为纽带的在孵与毕业企业的“双哺”效应。提升服务企业的专业性,有效整合区内科创产业服务机构和资源,大力引进区外成熟的科技中介机构,适时组建鄞州区科创服务联盟等组织,建立有效的服务联络网络,让科创平台和初创团队在第一时间可以找到最需要的高效服务供应商,帮助嫁接政策资源,互惠各方,提升企业创业成功率。

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核心,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创新创业提供便利的登记注册服务,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努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好头 起好步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启动[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5/23/content_5078279.htm.2016-05-23.

[2] 搜狐网.关于创新创业,政府工作报告说了啥?[EB/OL].https://www.sohu.com/a/299493529_681863.2019-03-06.

[3] 万钢.以改革思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J].中国中小企业,2015(5):20-22.

[4] 刘迎秋,吕风勇,毛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6):35-39.

[5] 王昌林.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J].中国经贸导刊,2019(1):14-19.

[6] 盛朝迅.现代化经济体系视野的“创新创业升级版”路径找寻[J].改革,2017(12):119-128.

[7] 辜胜阻,余贤文,杨嵋.优化“双创”生态与实现“双创”升级的制度政策选择[J].财经科学,2018(5):56-66.

[8] 谢坚钢.上海杨浦区:三区联动努力打造双创升级版[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60-6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天津多举措打造双创升级版[EB/OL].http://www.most.gov.cn/dfkj/tj/zxdt/201807/t20180702_140396.htm.[2018-07-03]/[2020-07-15].

[10] 刘兰,张欣,卢旭,等.重庆两江新区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路径探析——基于四大国家级新区创新发展的对比研究[J].创新科技,2018(5):4-7.

[11] 李储学.创新发展理念下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9(1):115-121.

[12] 何谋海,蔡琼.“双创”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8):4-6.

作者简介:

姚剑峰,男,硕士,宁波市鄞州区发展和改革局新兴产业科副科长,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创业创新、军民融合等。

责任编辑:刘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