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外出郊游,总会见到很多小动物,比如蜗牛、蜈蚣、马陆、蜻蜓等等。偶尔逮上两只,孩子就非常想带回家养。到底哪些能带回家呢?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能带回家!除了上篇介绍的果仁妈今天再介绍几种常见,能够在家带娃养的小动物好玩、有趣,又能自然观察,学到知识。

预警:本文含虫子图片

昆虫可以说是地球上最繁盛的一个动物类群,外出玩耍时,能见到最多的动物就是昆虫。之前 介绍 了一些可以在家里方便饲养观察的昆虫,今天再介绍下,除了昆虫之外,可以带回家养的小动物

注意:不是所有的动物都适合带回家如果你不确定,那么最好原地观察,不要轻易带回家。本文介绍的几种小动物,带回家养几天之后,建议最好跟孩子一起再把它放回原来的栖息地。

1

蜗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后的绿地上,会有好多蜗牛爬出来,蜗牛是一种陆生腹足纲软体动物,顾名思义身体很软,它有一个壳,在遇到危险和干旱的时候,蜗牛会把自己的身体缩回到壳里借以保护自己。我小的时候也很喜欢蜗牛,一到雨停就跑出去抓蜗牛,一抓能抓一大瓶子。

在城市里,常见的蜗牛主要是华蜗牛和巴蜗牛,南方一些地区还有烟管螺,这些都是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的原生蜗牛,也可以去宠物市场购买被称为“白玉大蜗牛”褐云玛瑙螺(非洲大蜗牛的一种),它们也都很容易饲养

注:野生的非洲大蜗牛不要触碰!不要触碰,更不要带回家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褐云玛瑙螺,可以养到像手掌一样大丨Thomas Brown / wikimedia

那如何饲养蜗牛呢?

首先,我们要准备蜗牛的家,一般小型的饲养盒就比较合适,如果没有饲养盒,使用大号的玻璃罐子也可以,最好是大口的,这样便于操作。瓶盖需要打孔或直接用纱布+皮筋的方式将口封住,避免蜗牛逃跑。

我们还需要找一些小石子,将其铺在容器的底部,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水倒入进去以后,蜗牛不会和水接触。如果容器空间足够大,可以放块瓦片作为蜗牛藏身之处,另外也可以找小树枝固定在里面,为蜗牛提供爬行的额外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是中国可能见到的一种巴蜗牛丨LiCheng Shih / flickr

蜗牛食性较杂,所以食物容易找,野外的绿色植物甚至腐殖质都在它的食谱之上,家里一般的蔬菜水果也都可以投喂。我个人比较偏向于用白菜、菠菜等绿叶菜,或者黄瓜、胡萝卜之类的蔬菜。一来,价格便宜易于获得;第二来,水分含量合适,不容易变质,破坏饲养环境。

蜗牛吃东西的时候使用的一个特殊的器官,被称为“齿舌”,这是腹足纲这个类群的独门绝技,虽然它没有牙齿,但是这个肉挫子可以将食物刮进嘴里,蜗牛吃食的时候很有意思,可以仔细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只要容器内湿度足够,它们就会一直活动。如果你不想看蜗牛爬了,就把水倒掉,待干燥以后蜗牛们会用特殊的粘液将螺口封住,干燥后会形成一层白膜,避免水分的流失,蜗牛也就进入了休眠状态,当环境再次湿润的时候,它会再次活跃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泌粘液封住壳口丨wikiwand.com

当食物充足的时候,蜗牛会交配然后产卵,蜗牛是雌雄同体生物,交配完毕后会产下一粒粒白色的卵,过不了多久,卵会孵化为一个个小蜗牛。

另外,定期要给蜗牛的容器进行清洁。把所有蜗牛取出,碎石子放到水龙头下冲水搓洗,将其间的脏东西洗掉,容器内壁同样用清水冲洗干净,之后再将碎石子放入容器中即可。

如果是原生蜗牛,在观察完毕后,可以放回采集的地方,但如果购买了白玉大蜗牛,切记不要乱丢掉,因为其极强的适应力,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入侵种群,对原生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2

马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肢动物当中除了昆虫,还有一些其他的物种也很有意思,比如多足动物,其中蜈蚣、蚰蜒和马陆非常常见。

蚰蜒和蜈蚣爬起来呲溜呲溜的太快,不好逮,而且大型的蜈蚣还会咬人,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被咬一口还是会钻心的疼上三五天(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不建议将其作为饲养对象。但它们的亲戚马陆性情十分温和,而且吃素,很适合饲养

蜈蚣和马陆的最大区别就是,蜈蚣的每个体节上只有一对足,而马陆的每个体节上会有两对足,四条腿。马陆走路的样子非常好玩儿,身体两边的小腿儿就像波浪一样涌动,看起来十分舒服

我国常见的大型马陆是山蛩,比如燕山蛩、浙山蛩,一般会在夏季数量会非常的多,可以捡两只回家观察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滑动查看浙山蛩

饲养马陆的容器因其体型而定,最好长度在15厘米以上,宽8厘米以上,因为马陆一般在平地活动,所以不用太高,使用扁的容器就好。

垫材可以使用消毒过的椰土,使用外面挖来的土也可以的,但是未经过消毒的土壤中可能带有细菌或虫卵,不利于饲养环境的控制。

铺好椰土后,可以在椰土上再铺一层树皮颗粒,这样有利于保湿,也让马陆可以钻进去躲藏。如果有树叶垫材也可以放一点,效果更佳。再放两块瓦片或者其他能够让马陆钻到下面躲藏的物品,就更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陆属于杂食性动物,连腐殖质都吃。我在饲养的时候,一般会喂黄瓜或者胡萝卜,猫粮也可以,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我觉得这两种食物马陆吃了以后排出来的便便不臭,也许只是心里作用吧。

建议找一个不用的旧小碟,或者塑料片一类的物品,饲料放置其上饲喂,否则饲料接触垫材或土壤后,容易发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定期给垫材清洁,含有马陆粪便的椰土,可以作为肥料给家里的植物使用,一般我会把这样的土留起来,种花的时候当做底肥使用。

3

斗鱼

地上可以养的小动物很多,水里能养的也不少,比如有一种很有意思,也很好看的原生小鱼斗鱼,很适合在家饲养观察。国内的斗鱼最常见的有圆尾斗鱼叉尾斗鱼两种,饲养方式差不多,这里就一起介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圆尾斗鱼丨Andrew Bogott / Wikimedi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叉尾斗鱼丨Daniella Vereeken / Wikimedia

首先养鱼就得有个鱼缸,鱼缸当然是越大越好,因为水体大了,整个水体内的稳定性就越好,鱼就容易活。养斗鱼不用特别大容器,2、3条斗鱼,用30×30的容器即可。

鱼缸底部铺上碎沙,可以再种上一些容易获得的水生植物,如果鱼缸内空间富裕,可以在放一些石块或瓦片,供斗鱼躲避用,这样它就会生活的比较舒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Wikimedia

养鱼用的水不能直接使用自来水,需要将自来水放入容器中,暴晒2-3日,待水中消毒物质散尽再使用。

如果有条件可以给鱼缸加一个循环泵,小个的鱼缸用壁挂式的瀑布泵就可以,价格也很便宜,十几块钱包邮,能长时间保持鱼缸水体的清洁。还可以加一个灯具,良好的光照有助于斗鱼发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色的叉尾斗鱼丨Matthias Kloszczyk / Wikimedia

斗鱼在自然界的食物主要是各种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如果条件允许,鲜活的鱼虫、线虫、红虫都是好选择。如果图方便,小型热带鱼的颗粒饲料也可以。

投喂饲料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一次喂太多,否则鱼吃不了,饲料腐败会让水体环境迅速恶化。一般以投入的饲料,鱼可以在10分钟内吃光为上限,可以多次少量投喂。

斗鱼有特殊的迷宫状呼吸器官,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所以不必给它使用额外的增氧设备,但在缺乏躲避物的空旷环境中,斗鱼容易受惊而引起跳缸,所以最好给鱼缸加盖。

在郊外,哪些小动物是逮到能让娃带回家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在郊外,哪些小动物是逮到能让娃带回家养的?
到水面呼吸空气的小蓝丨少侠小黄鸡

同时饲养斗鱼密度不能太大,而且雄性斗鱼有较强的领地意识,雄性密集容易引发打斗。 在观察结束后,最好将斗鱼放回到捞鱼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争斗中的雄性圆尾斗鱼丨Taucher Flieger / YouTube

4

螃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Nature.Catcher /flickr

我们周边常见的水生动物中,长大钳子的除了小龙虾,还有螃蟹。在很多湖泊湿地中,都有原生淡水蟹类,比如在北京城市周边的湿地,就有一种平原龙溪蟹,个头不大,也适合回家观察。

布置螃蟹的家和斗鱼差不多,需要一个鱼缸,鱼缸中需要铺一些粗砂,布置的时候最好是布置成一边高,一边低,在高的那边放一块较大的石头,这样就能在鱼缸中形成干、湿两个环境,如果空间许可,也可以放一些沉木或瓦片为螃蟹提供隐蔽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准备就绪的大鱼缸丨二猪

水也需要使用晒过的自来水,放水并不用太多,刚刚没过螃蟹的背就可以了,高的一边让螃蟹可以完全爬出水面。鱼缸的边缘如果高于螃蟹腿完全伸展开的距离,就无需加盖,否则的话就要给鱼缸加盖,不然螃蟹会越狱的。

溪蟹属于杂食性动物,可以在家里吃虾的时候,把虾头带壳切成小块,放入冰箱中冻上,这样可以方便每次投喂时,拿出一小块化冻后就可以使用。如果为了方便,喂食颗粒龟粮或者锦鲤饲料也都可以。

最好用一个旧的小瓷碟放饲料,让螃蟹爬上来取食,如果直接放在缸内,容易让缸内水质恶化。

水质的好坏是很重要的事儿,如果缸内水质恶化,很容易影响蟹的健康,一般每周给蟹换一次水,如果使用自来水一定要暴晒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已经介绍了很多种原生动物的饲养方式,大家可以试试,在家里观察小动物的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去野外捕捉回来的小动物,一定要在观察结束后,放回它原来的栖息地(小龙虾这样的外来入侵物种除外)。

自然中所有的生物都只属于大自然,我们将它们带回家,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们,而不是囚禁它们,让它们失去自由。

- END -

作者二猪,物种日历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