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成立的目的及意义

1: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

2:平衡南北经济格局

3: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4:打造超一线城市

5:政绩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交通拥堵,首都成“首堵”,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 功能过于集中、出行不便,拥堵严重,停车难,办事难,效率低,浪费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空气质量虽然有所改善,距离国家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水污染十分严重,水资源日趋紧缺,电力超负荷运转,看病贵,上学难幸福感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移,控制人口规模,缓解资源及环境压力,同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央成立北京副中心及新区。

第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我们的首都北京先从行政层面甩出一个“北京市”,现在北京市政府职能已经全部搬到了通州。

第二建设新区,从产业层面,打造出一个“新区”,含金量非常高的,企业总部、高新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国家重要的智囊研发机构也要往新区搬迁。目前已经注册的企业大约有3169家,大部分都是央企、京企,互联网巨头。“新区”就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资源,打造成京津冀城市群的引擎,北方新的经济中心。

未来的新区就会发挥巨大的虹吸功能,吸附大量的资源、企业、人口。

而首都北京:主要专注于首都功能,打造中央政务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家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中央通过建设北京副中心和新区实现为北京瘦身的功能。北京副中心和新区会成为北京新的两翼,打造世界一流的京津冀城市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平衡南北经济格局:

中国建国初期,当时国家和苏联比较亲近,加上东北有比较丰富的石油、钢铁、煤炭,当时东北发展一大批东北经济重镇,但现在整个北方城市没有突出的产业带动北方的经济在加上人才大规模流出,所以导致目前北方整体的经济明显落后南方,再加上80年代邓小平开放深圳,发展深圳特区,带动了珠三角经济带的发展,90年代江泽民成立发展了浦东特区,以上海为中心,带动长三角经济带的发展,长久发展下来,南方越来越强,北方越来越弱,南北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中央为改善、平衡南北经济差异,成立新区,与北京、天津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拉动北方经济。把雄安新区打造成新的增长极,未来北方经济的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发展京津冀城市群:

从城市竞争力看,中国4座一线城市,上海、广州、深圳3座南方城市,只有北京1座北方城市,而大中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从城市群发育程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改革开放较早,发育已经比较成熟,经济非常发达,而北方只有一个京津冀城市群,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另外,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均出现”众星拱月“的地理现象,而京津冀城市群只有北京和天津两颗城市明珠,周边综合竞争力较弱,成立新区就是发展京津冀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未来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就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经济要素、资源集中,城市发展紧密,交通通讯一体化,一个城市群的GDP产出占国民经济产出很大的比重,比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不到1/7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2的人口及58%的经济产出。

振兴北方经济,京津冀城市群首当其冲,国家的目的也是要把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城市群。

4:打造超一线城市:

新区采用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来建设,定位远高于深圳和浦东,未来将是经济、金融、科技创新中心,超一线城市,承接了大量的优质资源(万千宠爱与一身),从产业方面来看,新区承接了北京大型央企,国企,科技企业,互联网巨头企业,(实际注册企业3169家,绝大多数来自于北京)。从医疗教育来看,大企业过来,直接带来的高精尖人才,为了吸引留住人才,又从北京引进了全国最好的医疗,教育资源。从基础设施来看,新区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率先在新区投入使用,打造从来没有过的城市,百年不落伍的城市,未来新区集中了中国最好的企业、最好的教育、医疗,最完善的交通路网,最宜居的环境,真正打造超一线城市。

5:政绩体现:

任何一个领导人,都想留名青史,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政绩,毛泽东成立了新中国,邓小平发展了深圳特区,江泽民发展了上海浦东新区,这一届政府想要青史留名,那就是打造新区,所以新区被冠以“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举全国之力打造好新区,新区将是留给子孙万代的历史遗产,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打造好雄安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