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战斗力没有发挥很大程度上是明朝政府自己的问题。而满清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成功收买了明朝将领的忠心,使得他们甘愿为大清肝脑涂地。

一、崇祯时期为何军队战斗力不强?军饷发不齐

崇祯时期明朝军队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的不稳定,厉害的时候能把皇太极击退,不行的时候连农民军都剿不掉,之所以出现这种原因,核心就在于明末的财政太过困难,连军队的军饷都发不齐,军饷都发不齐,你怎么指望军队给你卖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明朝军队缺粮少弹几乎已经是常态)

根据倪元璐的记载,1600年明朝的财政收入为白银3000万两,崇祯当政后,明朝的财政继续恶化,政府岁入已经不足2500万两,与锐减的收入相比,军费却因两面作战而节节攀升,到了1620年,军费已经涨到了2300万两,在大明的最后几年,军费更是只会多不会少。为了应对满清光辽饷就加征了五次,每次的金额都多达上百万两,军费耗费如此之大,以至于政府常常拖欠军饷,军队领不到饷银,怎么会卖力?

(明朝军队生活艰苦)

而更让人汗颜的是,国家财政如此困难,各级军官还争吃空饷,2300多万两的军饷,名义上发给123万士兵,但实际的兵员只有50多万人,将近一半的饷银涌进了军官的腰包。一方面政府收入锐减,一方面贪腐横行,军队的战斗力则呢么会强?

记得熊廷弼当政时就说:“辽兵缺饷,身无寸棉,吾见将士裸体穿甲,心如刀割”。辽东的士兵很多连棉衣都穿不起,只能裸体穿甲,如此缺粮少弹物资匮乏还领不到饷银的军队,怎么能打赢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二、崇祯的多疑和饷银的匮乏让将领对朝廷三心二意

除了士兵,将领们对崇祯的忠诚度也很差。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崇祯的多疑让将领们没法放心。想当年袁崇焕战功卓著,还不是因为几项过错就被凌迟处死了。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固然有错,但是撤职或者关起来不就行了,偏要按叛国罪凌迟处死。想当初崇祯拉着袁崇焕一把鼻涕一把泪,一口一个国之栋梁,如今说翻脸就翻脸,这么个前车之鉴,将领们怎可不防?当时袁崇焕一死,孙承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辽东诸将联合抗清,可见其影响之大。

(崇祯已经无法控制将领了)

除了袁崇焕这事,崇祯的多疑也助长了战将们的忧虑,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崇祯偏偏抑制不住自己的疑心。比如对孙传庭,孙传庭明明对大明忠心不二,崇祯偏偏怀疑他可能拥兵自重,结果强行逼迫孙传庭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出关迎战李自成,结果全军覆没,大明也由此丧失了最后一支生力军。这么忠心的孙传庭都怀疑,别的将领更得两面派了。

(崇祯的多疑让他一再催促孙传庭出战)

而饷银的匮乏也使得诸将不得不自寻出路,自己筹措财源,要知道,军队和将军之所以听朝廷的,首先得是朝廷养得起他们,现在连军饷都发不足,将领们完全依靠自己谋生,他们怎么可能对朝廷忠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三、清朝的策略:高官厚禄,收买人心

那这帮人为啥到了清朝这边就这么厉害呢?很简单,高官厚禄啊,清朝初年多尔衮对明朝降将可是大大的优待,不仅给金银珠宝,还给地盘统辖权,一旦明朝降将打下了一块地区,多尔衮甚至不惜将地盘分给他们。以前,给明朝打仗,不给钱还吃力不讨好。现在给清朝打仗,又是钱又是爵位又是地盘,何乐而不为。

(清朝用高官厚禄收买了吴三桂等人)

所以这帮之前消极怠工的明将,到了清朝这边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打仗,在态度方面就完全不一样。

当然,清朝的赏赐是临时的,天下平定后还要收回来,但能骗一会就骗议会,而明朝的降将也确实都上钩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欣喜若狂,但是很快康熙就要削藩算总账,逼得吴三桂不得不造反。

四、让投降的明军入旗,成为特权阶层

以上的高官厚禄是针对明朝将领的,而对于士兵,清朝给出的好处,除了军饷钱粮外,还有入旗。比如孔有德降清后,其部下就全成了正红旗的一员,成了正儿八经的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旗人同样包括很多汉人)

与很多人认知的相反,旗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阶层,里面既有满人,也有汉人蒙古人,汉人更是多达75%,他们除了包衣奴才就多是投降的明朝士兵。这些人成为旗人后,享有种种特权,在普通的汉人面前耀武扬威,欺男霸女,占尽了好处。

通过这种钱财加特权的赋予,投降清朝的明军可谓是心甘情愿,一门心思为大清着想。清朝之所以能统一中国,靠的绝不是外表凶恶的满族勇士,而恰恰是用谋略收买来的这些汉族降兵降将。

与其说清军战斗力强,不如说清朝高层的政治韬略实在玩的太好,以至于将中原的老油条们玩的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