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率的升高,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近期,就有公众人物自杀引发大家讨论。两个月前,日本一位女摔跤手也选择了自杀,自杀原因疑是不堪忍受网络暴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女摔跤手木村花5月23日疑因不堪网络暴力选择自杀一事在日本掀起关于修改网络诽谤法的讨论/新浪娱乐

除了公众人物,普通人自杀身亡的消息也时有出现。

当地时间4月27日,美国纽约一抗疫医生因不忍频繁目睹患者过世,不堪压力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纽约曼哈顿一名急诊科医生洛娜在参加抗击新冠病毒疫情多日后自杀/凤凰网视频

一桩桩自杀事件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是一个个美满家庭的破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全球每年有近80万人死于自杀,几乎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卫组织报告显示的自杀数据/央视新闻

而自杀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伤害,有时甚至会危及到救援者的安危。

近年来,消防员、民警为救自杀的人而牺牲的新闻层出不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苏州消防员刘磊在营救跳河轻生女子时不幸牺牲/中国消防官方微博

网友们在痛惜这些早逝的英雄时,也就“要不要救下自杀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

让我们从现实中寻找答案吧。

民用煤气和自杀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里, 许多英国家庭开始使用所谓的 “民用煤气”来烧炉子和热水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煤气在英国家庭中被普遍使用

煤气由煤制成,是不同化合物的混合物,在当时的英国,煤气中毒是自残丧命的主要手段。

以1962年为例,英格兰和威尔士共有5588人自杀。其中,有2469人——44.2%的人——选择了用煤气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同一时期,即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燃气行业经历了一场变革,决定把民用煤气改为天然气。

天然气和煤气最重要的区别是完全不含一氧化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然气外输管道/中国石油官方微博

也就是说,在将民用煤气改为天然气之后,英国人的头号自杀方式从生理角度来讲已变得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想要用煤气自杀的人会改用其他方式吗?还是根本就不会再去自杀了呢?

事实究竟如何呢?来看看研究人员的统计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0—1984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及美国的煤气自杀率(每10万人口)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自杀率曲线就像一条过山车运动轨迹。

当越来越多的英国家庭开始使用煤气时,自杀率会上升;从 20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英国家庭逐步改用天然气后,自杀率急剧下降。

在这10年里,随着民用煤气逐渐被淘汰,数千人的生命得以保全。

人们转而选择另一种自杀方式的假设被称为替代关系理论。

但结果显示,自杀与特定情境相关,这验证了耦合效应理论。

根据耦合效应理论,人的行为与具体情况和条件有关。

金门大桥的护栏

再来看看金门大桥的例子。

自1937年开通以来,金门大桥上发生过 1500 多起自杀事件,成为该时期世界上自杀人数最多的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金门大桥,耦合效应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根据耦合效应理论,如果改变自杀当事人所处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比如在桥的两边装上护栏,或者如果人们坠落后有安全网接住他们,金门大桥的自杀发生率则可能会大大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跳桥自杀未遂的人可能不会继续从其他地方跳下自杀,因为他们的自杀决定与金门大桥具有耦合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理查德· 塞登的侦察结果, 情况也确实如此。

1937—1971年,塞登持续追踪研究了515个曾试图从金门大桥跳桥自杀,但后来被意外阻止的自杀者。

在这515人中,只有25人会继续固执地寻求其他方式自杀。

然而,直到金门大桥开通80多年后的2018年,负责金门大桥运营的市政当局才最终决定安装防自杀护栏。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金门大桥的管理人员冷酷无情吗?

肯定不是。

其实是因为我们真的很难接受这样的观点:人的行为与发生地点具有紧密的耦合性。

在一项全美范围的调查中,3/4 的美国人认为,当金门大桥最终建起防自杀护栏后,想要跳桥自杀的大多数人只会因此去选择其他方式自杀。

但这绝对是错误的,因为自杀行为具有耦合性。

也正是由于耦合效应的存在,各国社会才得以采取措施来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韩国的汉江上有一座麻浦大桥,因为太多人从该桥跳下自杀,因此被称为“自杀大桥”。

韩国政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桥两侧的栏杆上放了很多励志短语。“明天太阳会升起”,“吃饭了吗”,“看看蓝天吧”......从此麻浦大桥也被改称为“生命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浦大桥上的防自杀语,图源网络

南京长江大桥上的生命守望者陈思每逢有空就骑着电瓶车,去桥面或者江岸巡逻救人,15年救下351位轻生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2日,陕西一女子欲跳楼轻生,闺蜜牢牢拽紧不放,为消防员营救赢得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各国也都设置了防自杀热线。很多时候,仅仅是一个电话,就能挽救轻生者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防员与轻生男子聊了50多分钟,最终让该男子放弃自杀/中国消防官方微博

耦合效应在生活中的作用

其实,耦合效应存在于我们社交的方方面面。

近期#伊能静教金莎和男生聊天#这个话题冲上了热搜。

金莎在与男生聊天时不知如何回复,伊能静教她回复“累吗?”二字,瞬间帮助金莎与男生开启畅聊模式。网友大呼厉害,纷纷要求伊能静传授恋爱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伊能静的回复正是考虑了耦合效应的结果。她耦合了男方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情绪,给出了巧妙的回复,瞬间拉近了对话双方的关系。

所以,我们也不妨在亲密关系中多多利用耦合效应,根据对方所处的环境和情绪进行对话或行动,也许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此以外,在职场中,耦合效应也发挥着作用。

试想在一场面试中,你在有offer和没有offer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和压力水平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你的面试表现不同,最终能拿到的薪资也就不同。这也是耦合效应的体现。

而在人性方面,依旧不可忽视耦合效应。正是因为所有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才有了从众行为。而为了避免从众行为,匿名投票就产生了。

《陌生人效应》这本书对“耦合效应”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叙述。

耦合效应除了为自杀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还能指导我们与陌生人的交往。

和自杀一样,人的行为与发生地点、情境具有紧密的耦合性。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必须考虑与陌生人相见的时间和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我们也不能一看到陌生人就匆忙下结论,我们不妨多了解一下陌生人的世界,并注意一下陌生人所处的环境。

除了耦合效应,《陌生人效应》还介绍了另外两大原则,在陌人生的交往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陌生人效应》的作者是格拉德威尔,他也是百万畅销书《异类》、《引爆点》的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陌生人效应》作者格拉德维尔

他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更是引爆网络的成功法则。

这次,格拉德威尔想要通过《陌生人效应》告诉我们:陌生人不容易被了解,但是与陌生人交往是有方法可循的。

他在书中以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再现了历史上诸多引人深思的真实案例,并结合3 大原则,告诉读者如何聪明地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

如果你在一段关系中“吃过亏”,或者你想要学习与陌生人相处的方法,那么你绝对不能错过《陌生人效应》这本书。

-End-

编辑:hh

20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