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缕阳光打在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塔孜买里村。

村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农人往来耕作,怡然自乐。这小小一方乐土,145栋乡情民居拔地而起,街巷整洁。而几年前,这里的景致还有些荒凉。

2017年,驻村工作队第一次来到塔孜买里村,行车记录仪记录下了当时村里的真实景象——到处是石头房子泥土地,村民无精打采地靠着墙根儿晒太阳。

短短几年时间,在新疆工程学院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的带领下,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造血”扶贫 实现“一户一就业”

库塔孜买里村全村总人口213户903人,人均耕地1.1亩。人多低少、缺乏技术等因素,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善村民家庭经济条件,工作队在精准施策方面下足功夫,紧盯“产业、就业”双覆盖,把稳定就业作为确保贫困户脱贫的最重要举措。

转变村民仅仅依靠土地种植的局面,做到“一户一就业”,首先需要了解每一户每一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工作队队员不辞辛劳,一一入户核查、摸底,建立台账,为“等靠要”者做思想工作;为掌握技术,但没就业的积极联系岗位;没有技术的,安排技术培训课,让其掌握技术,再解决就业困难问题;为没有外出就业条件的,在村里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村里再无悠闲之人。截至目前,全村贫困户“一户一就业”已实现。

萨伊普加玛丽·托合提铁木尔曾经是塔孜买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因为家里孩子小,不能远出就业,虽想改变家里的生活状况,但始终没能如愿。

2018年底,为推进项目建设,塔孜买里村新建扶贫车间(建材厂)1座,占地1000平米,投资140万元,解决33人就业。在工作队与村两委的帮助下,萨伊普加玛丽在建材厂就业了。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聪明伶俐的萨伊普加玛丽就掌握了技术,有了2000元稳定收入。

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萨伊普加玛丽感到非常的欣慰。“在这里就业,不但能照顾家里,还能依靠自己挣钱,我很开心。”萨伊普加玛丽说。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达到“产业、就业”双覆盖,塔孜买里村积极发展产业,养鹅2920只,多胎肉羊2251只,兔4392只,大部分都已托养分红的形式,托养到企业,每年给村民按比例分红,确保村民即有充足的尽力就业脱贫,又有稳定产业收入。

人居环境改善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近三年来,村子里的变化说也说不完。而最让我欣慰的是,家里即将要通的下水道。”古哈尔·吐尔送一边为院里的蔬菜除草,一边对记者说。

古哈尔是从伊犁嫁到和田的。走进古哈尔的家,右侧的小院里种满了各类蔬菜,院子里的矮墙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儿,让人赏心悦目。而左侧的安居富民房,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唯一让古哈尔头疼的,就是家里的旱厕。

“虽然家里安装了抽水马桶,村里下水道还没通,用起来不方便。”古哈尔说。村里早日通上下水道,一直成为古哈尔心里的一个“小疙瘩”。

2019年,为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工作队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在全村进行挖下水管道,为村民改造旱厕,正常使用抽水马桶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下水管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

近几年来,工作队投入30余万元,用于修建主干道栅栏、路沿石,为全村主干道装安装114盏太阳能路灯,修建了500米的葡萄长廊,协助村两委对农户家庭进行改造,现在经过改造后的庭院不仅漂亮整洁,还能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增收。通过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整治纠正村民的陈规陋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现如今,村里环境的改变,让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现在道路干净了,环境美观了,村庄变美了,生活一点儿不比城里人差了。”古哈尔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淘汰煤炉子 用上电暖气

美合日妮萨·斯迪克曾经是和田市吉亚乡塔孜买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去年完成“煤改电”后,不用再“伺候”煤炉子。

对美合日妮萨来说,早晚填煤、清理煤灰是个体力活。美合日妮萨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把煤块敲碎,做好一天的填煤准备。白天要定时填煤、清理煤灰,每次都会蒙一身灰。如今,美合日妮萨对家中的电采暖设备赞不绝口:“你看现在我家屋里屋外多干净,随时都暖烘烘的。”

和美合日妮萨一样,塔孜买里村“煤改电”工程已全面完成,村民家里都不用再堆散烧煤,也不必再处理煤灰,无论是家庭生活小环境、还是村镇大环境都得到改善。同时,取消煤炉也给居民带来了更多安全保障。

以前燃煤时,大量煤炭燃烧不仅污染环境,干柴和煤炭的堆放也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煤改电”后,供电设施全面改造升级,消除了以往线路私搭乱接、违法用电等情况,燃煤取暖造成的煤气中毒、火灾等安全事故也明显减少。“以前,总是担心部分村民夜间烧煤带来安全隐患。现在,再也不会又这种顾虑了。”塔孜买里村第一书记黄平说。(古丽阿亚提)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