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语言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感统发展以及环境养分(语言环境)的基础上,直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训练孩子仿说,孩子建立的是发音能力,并非语言能力,家长需要了解语言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

- 问题 -

家长问:

王老师好,孩子3岁4个多月了,正在惠心集训,各方面能力进步很大,语言进步慢些,但仍远于同龄人。

有家长说,他们在医院扎针效果不错,爸爸也建议一边扎针,一边在惠心上课。我想听听王老师您的看法,谢谢!

- 答疑 -

语言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良好的感统基础、口腔触觉、前庭感官通路、语言概念、语言环境等。

触觉基础提升了,孩子对人际关系就会开始有感觉、感兴趣,于是会开始关注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其中包含语言(用词、腔调、语气……)、表情、肢体动作(肢体语言);

口腔触觉足够了,听觉通路没问题,孩子就会开始模仿发音、说叠字、学讲语气重的词,然后慢慢在应用中验证语言的意义,学习拼凑句子,过渡到可以用当下的语言能力做简单的沟通。

前期的生理基础需要保证每天足量的针对性感统训练,家人在课后要帮孩子做足全身的按摩抚触、口腔按摩、给孩子足够的咀嚼练习,还要保证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与平和有爱的互动方式(爱与尊重),照顾好孩子的营养和睡眠质量。

后面这个过程就必须家人随时随地不断重复简单具体的语言概念,即当孩子看到、闻到、听到、触碰到或感受到任何信息的时候,家人就要在当下说出简单具体的词,正确地对应到孩子当下所接收到信息,而且,每次接触到相同的信息时,家人就要重复相同的语言,说给孩子听,这就是语言概念的建立。

当语言概念累积到一定的量时,家人就要开始示范短句的组织,例如“好吃的饭”、“下大雨了”,然后再根据孩子的能力改变来改变给孩子的语言材料,例如当孩子有先后的概念时,就开始示范前后因果关系的句子,像是“因为……所以……”,“先……然后……”。

因此,整个语言能力的提升都是建立在感统发展以及环境养分(语言环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么直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训练孩子仿说,那孩子所建立的是发音能力,并非语言能力。

发音能力是无法直接帮助孩子与人沟通的,只能展示孩子生理上的发音组织没问题。

至于是否要扎针,这要取决于孩子的能量状态。

在能量充足,而且,上述所有环境条件也都具足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这可以活跃神经网络。

如果没有满足能量及环境条件,建议不要做,因为扎针是耗能量的,对能量不足的孩子可能会造成网络的断裂而导致能力倒退。

答疑老师:王臻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