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70多年的发展,上海监狱实现了从历史到现代,从粗放到精细,从管理到治理的巨大转变。在一代又一代监狱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监狱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变迁一脉相承、同频共振,虽然隶属关系、体制机制几经变化,但不变的是党对监狱工作的绝对领导,不变的是监狱干警对党的忠诚,最鲜明的属性就是听党话、跟党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70多年监狱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革命斗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从血雨腥风到重见光明。

“信仰坚定、不怕牺牲”是当时党的活动的鲜明特征。我们的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这种斗争精神体现在无数的革命先烈,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不屈不饶,践行初心和使命,上海监狱就见证了这段光辉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篮桥监狱始建于1901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德路监狱,由于建筑精良,规模宏大,有“远东第一监狱”之称。(1949年5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政务接管委员会法院接收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9月,成立市人民法院监狱。1951年8月,改称市监狱。1995年6月,更名为提篮桥监狱。)

解放前夕,提篮桥监狱关押了50位革命人士,这50名政治犯都是被国民党判处的已决犯,不少人是以刑事罪名判处的,政治身份没有暴露。

1949年5月23日,解放军对上海发起总攻,5月27日上海解放,但是在5月17日,当时的上海警备司令部就下达密令,要把关押的政治犯转移到舟山群岛,此前,关押他处的李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中共地下工作者)等革命同志已经被杀害,因此当时形势十分危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慕曾,时任上海监狱代理典狱长,任职期间接受共产党的策反,保护狱内关押的50名“政治犯”的安全

当时党内有两条线都在监狱内积极运作,一条线是由中共社会部在上海负责情报、策反工作的吴克坚(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根据地下党组织的指示,对时任代理典狱长王慕曾成功策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荣光,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任市军管会法院接收处上海监狱接收专员

另一条线是监狱地下党在“警委”(中国共产党上海市警察局委员会)的布置下,开展武装护监斗争,成功坚持到上海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8日,市军管会政务接管委员会法院接收处接管监狱后,45名中共党员和5名农工民主党成员释放。中共上海局和上海市委领导张祺,向时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市长陈毅汇报了迎接被捕同志出狱的情况,陈毅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强调:“这些同志都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监牢的,现在我们把他们解放出来,不能这样无声无息、默默无闻,而要敲锣打鼓放鞭炮,对这件事要好好做文章,搞得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当时正赶上苏联电影代表团访问上海,这些珍贵内容还被编入了新中国第一部历史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

革命斗争时期,先烈们坚定信仰、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展现了颠扑不灭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