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朱光(度小满金融CEO)

新冠疫情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冲击了全社会生活、经济秩序,同时推动着各经济体的重构和进化:我们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协作模式发生了改变,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全面提速。

金融行业来说,疫情凸显了金融科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方面,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科技能够基于风险管理本质,推动产品及服务变革,助力金融行业向“全流程线上化”快速演进。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将加速金融行业服务下沉,承担起助力小微的“稳定器”和“加速器”职能,携手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输血,持续与经济体中的各个基本单元加速融合,为拉动内需、激活经济助力。

01 从半线上化到全线上化

01 从半线上化到全线上化

此次疫情加速了金融与科技的融合。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疫情期间线上金融服务的迫切性需求增加,对于线上化金融场景从“被动需要”变为“主动拥抱”。如中老龄群体向线上化转移趋势明显,不仅需要基础的应用设计,而且需要远程面签、远程开卡、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交互式的智能化服务。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线下展业受到限制,也需要主动拥抱金融科技:一方面,大量金融服务需求,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如信贷、理财、保险等个人业务线上化提速;另一方面,金融业务的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刚需,让更多金融机构充分意识到线上业务和全线上化流程的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对线上转型重视不足的金融机构,受限于面签、柜台开户等线下流程,甚至无法顺利展业。相比之下,线上化转型较为彻底的金融机构,顺势推出“零接触”金融服务,把握了市场机遇。

这次疫情让金融机构更加重视金融科技的应用,让想做没做、做了没做好的金融机构加速拥抱金融科技,加大力度开发和使用金融科技能力,金融服务从“半线上化”向“全线上化”过渡。

具体业务上,包括非接触式服务中的人脸识别、电子签章、电子合同、远程面签、远程开户等;客户经营方面的客户识别、定位、营销、服务;风控方面,线下风控方式得以改变,线上风控的策略也需要运用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技术、联合建模等全面的风险管理手段,这些都需要金融科技的加持。

02 回归风险管理本质

02 回归风险管理本质

服务的线上化加速了金融数字化、风控智能化的进程。

线上化的服务模式转型,改变了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与用户交互的方式,也对风控技术有了新的挑战,这为金融与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本质层面的需求。

风险的稳定性是金融企业展开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所有运营决策都是在风险稳定的基础上做的。任何金融企业都会面临像疫情这样的宏观风险,但比拼的是危机到来时,谁的资产稳定性好、谁的风险波动小。

2019年年初,我们预判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在抬头,收紧了风控策略,对“多头共债”容忍度降到冰点,不留风险敞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2019年年报,多家股份制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显现上升趋势,这其中,共债风险就是其不良率上升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部分客群存在超前消费、“以贷养贷”、“多头借贷”等问题,若银行未能及时发现此类高风险客户,容易受到共债风险波及。

通过多头预警指标快速,可以侦测到这一异常风险点,并通过大数据迅速描绘出人群画像特征,随即调整相关客群的准入规则与额度策略;同时在产品上以循环产品为主,逐渐减少长分期产品这类长周期、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的产品比重。

这些举措让我们确保了业务在疫情间的稳健性,继而有能力为面临“断粮”危机的小微企业、有返贫风险的农户、展业受阻的金融机构提供支持。

除了技术能力外,稳定的要素还建立在对客户的深度洞察的基础上。这次疫情给了金融行业难得的机会,恰好能看清楚用户中哪些是具有稳定风险表现的客群。金融机构可以不断探索加深用户洞察的路径,分客群精细化运营,从而大幅提升风险稳定性。

在“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来袭时,获客与前置化的“风控”是核心与基础,带“风控能力的获客”一定更受欢迎。

而所谓“带风控能力的获客”,要基于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链路金融科技布局,包括信用风险管理、操作性风险管理和宏观风险预警等。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要让风险管理贯穿获客、准入、贷中管理、贷后管理等全业务流程。例如,在获客方面,可以通过技术识别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优质客户;贷中管理方面,实时监测客户状态变化,调整风险敞口;贷后管理上,基于风险预测进行差异化的贷后管理。

在宏观风险预警方面,可以针对不同的行业、区域进行监控,并针对多头共债风险进行预警。同时,推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深入到业务流程重要环节,如信审、客服、催收等,降低合作伙伴操作性风险。

对金融科技企业来说,只有基于自身的真实业务场景,不断让智能信贷体系与业务实践发生碰撞,才谈得上输出赋能金融机构,指数级放大自身价值。

03 服务小微

03 服务小微

金融与科技在风险管理层面的融合正在加速,并将进入“深水区”,这将大幅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效用。

尽管疫情趋于平稳,经济开始反弹,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仍然艰巨。

第一、对银行来讲,整个资产构成会发生变化,过去可能在资产端以大型企业、优质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为主,现在向普惠、向小微、向零售金融转型压力增大。

第二、过去的风控政策都是在高速增长的环境下制定的,没有穿越过真正的周期。风险、存量资产也会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压力。

这意味着,金融行业对金融科技的应用,不能只是线上展业这样的“小修小补”,而是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真正让金融资源精准覆盖到经济体中的各个基本单元。

比如中小微企业,此次疫情对于它们而言是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验。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之下,国内外需求下降,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为中小微企业精准输血,对于稳就业、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意义重大,这既是整个金融业最现实、迫切的责任,也是金融科技发挥价值的重要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在技术服务上,可以开放更多技术能力给金融机构,助力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如线上风控能力输出,让金融机构在现阶段缺乏线上数据积累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发展线上金融业务,实现业务模式的完善和迭代;也可以开放平台获客能力,如基于用户洞察所形成的用户运营能力输出,助力金融机构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同时,还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改造信贷审批发放流程,提高客户识别和信贷投放能力,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堵点,切实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在产品和场景上,要开放产品创新能力,如基于风险定价能力设计出的多样化金融产品,更好识别优质小微企业客户,保证资金使用场景,有效把控信贷风险。

目前,我们已经和数十家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了信贷合作,重点服务小微企业,我们的信贷客户中,小微企业主和兼职青年就占到65%。这些小微绝大多数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小微,下一步我们将延伸到结合企业资质、企业经营情况的小微企业。

据此,金融科技要成为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稳定器”和“加速器”,有三条路径:

一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发挥大数据风控的价值,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帮助银行管理好在经济下行环境中面临的风险翘头等风险;

二是助力银行打造全流程线上化的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三是推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信贷决策效率,降低中小微企业服务成本,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的下降。

展望2020年下半年,经济发展需要与“非常态”共存。

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而言,今年既是挑战严峻的一年,也是发展的关键之年。疫情加速了金融科技能力向各个经济基本单元的融合渗透,从以往的“点状”“线状”向“网状”辐射。我们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空间更为宽广,扶持小微企业、重振居民消费等有更多业务机遇待联合发掘。

“普惠”的愿景有了更为广阔的外延,数字化基础设施更加稳固。我们在不断推动金融普惠、资金直达的同时,也在填平社会经济体中各个单元之间的信息鸿沟,努力推动科技共享、资源共享,推动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