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殖户在塘口劳作

就在去年,“2019宝应青年千人毅行”全程26公里的毅行线,有3公里行走在山阳镇沿湖村通湖大道上,道路两侧樱花、广玉兰、红叶石楠等绿化遍布,远处的宝应湖上水波荡漾,鹅鸭成群,好一派水乡风情。

通湖大道位于宝应湖最北边,沿湖村人还习惯称其为严家荡大圩。过去每到汛期,严家荡大圩是条“保命圩”,经过几十年发展,如今成了“致富圩”“幸福圩”。大圩上,一幢幢农家小别墅;大圩下,一格格水产养殖塘口。

一条百年大圩见证了沿湖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巨大变化。

保命圩

一浪打来,水漫圩顶,家家户户去保圩

“我们小的时候,严家荡大圩窄似‘马脊梁’,是条‘保命圩’。”原沿湖村村委会主任李云飞说。今年73岁的李云飞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惊心动魄的大圩抢险。“1954年发大水,大圩倒圩,洪水涌进了家门,母亲将我和姐姐用麻绳绑在床上,生怕我们掉水里。”李云飞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夏季汛期,严家荡大圩风大浪高,一浪打来,水漫圩顶。只要响起急促的锣声,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去保圩,一旦哪里出现缺口,大家就不顾性命地奔向那里抢险。

只有保住了大圩,才能保住圩内家园和庄稼,这是李云飞及其父辈们当时的信念。后来的一二十年,宝应县以及邻近的金湖县等每年都要调拨劳动力、运来沙石等材料,加高加宽大圩,到1980年前后,落差5米左右、最宽处达二三十米的大圩成形。

1991年汛期,沿湖村内涝严重,村委会统一规划,将洼地村民全部搬迁到大圩上,从而形成了后来的圩上沿湖村。

致富圩

高地种植,洼地养殖,滩地开发奔小康

年逾花甲的沈一干是沿湖村最早从事螃蟹养殖的养殖户之一,也是如今村里养殖面积最大的养殖户,80亩的养殖塘口,年收入最高时超过20万元。沈一干说,“如果不是当年村里帮我贷款,我也不可能走上养殖之路。”

“随着多道大圩陆续筑起,严家荡大圩逐渐失去防洪功能,圩外湖滩地慢慢浮出水面。”李云飞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里对湖滩进行开发,地势高的搞种植、地势洼的搞养殖。一开始,沿湖村集体规划开挖了10座养殖塘口,后来的10年间,养殖塘口扩大到160座,养殖主体从大集体慢慢过渡到个人承包。李云飞回忆,由于当时村民都穷,为鼓励大家承包,村里负责帮贷款,等到水产品卖出去后再还,第二年继续贷、继续还。

正是当年沿湖村村委会的帮扶,在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里,沿湖村先后有近200户村民承包过塘口并走上富裕之路,他们中,七成以上有私家车,五成以上在县城买房;从事高地种植的村民在土地流转后,到工业园区、农业生态园上班,既有土地租金又有工资可拿。如今的沿湖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严家荡大圩也被当地人称为“致富圩”。

幸福圩

栽种绿化,安装路灯,景观大道毅行线

沿湖村螃蟹养殖户胡廷华参加了“2019宝应青年千人毅行”,跑完了全程26公里,当他行走在本村的通湖大道上时,幸福感油然而生。

“为迎接一年一度的千人毅行,去年,镇里对严家荡大圩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改名为通湖大道。”沿湖村党支部书记房连华告诉记者,通湖大道两侧栽种了绿化树,全线安装了路灯,从空中看,如今的通湖大道宛如一条长龙游向远方。

近年来,沿湖村新建养殖区硬质路面1.4公里;划出40亩低洼废产地建设高标准公益性墓地;全村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建农家书屋;举办“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活动。实现了“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沿湖村,先后获得扬州市和谐示范社区建设示范村、宝应县美丽宜居村等称号。房连华说,从严家荡大圩到通湖大道,变了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有村民的好日子,严家荡大圩如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幸福圩”。 通讯员 钱莹

记者 刘峰生 宫鋆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