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荔县多彩渔村附近的渔民在查看养殖的螃蟹。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新华社西安7月9日电(记者姜辰蓉、毛海峰)夕阳西下,暑气开始消退,54岁的周德勇向鱼塘中抛洒鱼食。原本波平如镜的水面上,银鳞点点。

望着争食的鱼群,周德勇黝黑的脸上漾出笑意。“这鲤鱼长势不错,都在五六斤,这两天就能上市了。明天我准备开网捕捞,这个重量我们这里的人就拉不住了,得请专门的人来开网。”他说。

周德勇是河南郑州人,2012年来到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在这里的黄河滩流转了1200亩地养鱼。“我是学水产养殖的,之前专门给鱼看病,8年前就想自己创业。”他说,“黄河滩上的半咸水要是能养成,鱼的品质比纯淡水会更高。”

怀着一腔热血,周德勇来到了“连草也不长”的盐碱滩,却万万没想到“开场就演砸了”。“最初一亩地投了1000尾鱼苗,结果放下去没多久,鱼苗就飘起来了。水里盐分太高、碱性太大,鱼受不了,几乎都死了。”

无奈之下,周德勇向当地政府求助,大荔县渔业部门派出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查看。在他们指导下,周德勇修了水渠,引来淡水稀释。通过不断调试,历经多次失败后,他们终于研究出合适的盐分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荔县多彩渔村落日景色。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这些年,这里的水质不断改善,我的鱼品质也越来越好。”周德勇说,“我这半咸水养出的鱼,比淡水养的肉质更劲道,平均每斤价格也要高出几毛钱;而且特别耐远距离运输,夏季从我们这里拉到青海也没问题。”

四五年间,周德勇养殖的水产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也从最初只有鲤鱼,增添了草鱼、鮰鱼等,明年还计划增加鲈鱼。“鲈鱼对水质要求高,比较难养,但附加值也更高。我们这里的环境在不断变好,鲈鱼养殖很有希望。”他说。

水产养殖目前已成为大荔县一项特色产业。大荔县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放养水面3.7万亩,每年产出水产2.5万吨,渔业总产值3.5亿元,渔业总人口4000余人,渔民人均年收入1.6万元。

这两年随着鱼塘养殖越来越好,许多水鸟也来“蹭吃蹭喝”。随着鱼群跃动,空中盘旋、俯冲的水鸟越来越多,此起彼伏的鸟鸣和鱼儿拍打水面的声音混合起来,一时间鱼塘热闹非凡。周德勇笑着说:“这些水鸟要开始吃晚饭了。”

“我在这里8年,眼看着生态越来越好。过去可没有这么多鸟。现在不仅有了鱼塘,周围水草长起来了,水鸟也越来越多,许多候鸟把这里当成迁徙的中转站。”周德勇指着稍远处密密的芦苇荡说,“这些鸟可聪明了,把窝做在芦苇荡里,这里就是它们的大饭堂。”

周德勇说,野鸭、鸬鹚、白鹭等都是“常客”,偶尔还会有天鹅来觅食。它们是黄河滩上的朋友,和他一起见证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太阳就要落山,水面慢慢归于平静,饱餐之后的鸟儿们也逐渐散去。忙碌了一天的周德勇还要再到鱼塘各处查看,为明天的开网做准备。“今年势头不错,我感觉是个丰年。我计划出鱼200万斤,利润能超过100万元。能赚到钱,这几年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他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