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冬天,21岁的黄清怡住进了养老院。

她说,是被一张海报吸引的。

海报上,白马湖畔的阳光家园养老院藏在一片霞光里,外墙是暖黄色的,院子里的树和花长得很好。

“我当时就想骑上车,穿过白马湖,走进养老院去看看。我想象着,老人在院子里晒着太阳,或者和老伴儿遛着弯。”黄清怡说,“我喜欢这样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张阳光家园养老院“多代同楼”项目招募陪伴者同住的海报。

2017年年底,滨江局民政局推出了“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向全社会招募年轻人入住,颇受欢迎。

2019年12月,滨江区民政局又推出了“多代同楼的项目。

这个项目,和“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差不多,年轻人也只要付300元/月的租金,就能住进阳光家园养老院里的套房,要求也是每个月都要参加助老志愿服务

不一样的是,“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里,年轻人单独住在一栋,“多代同楼”项目是让老年人和年轻人住在同一栋楼里,而且志愿服务的时间缩短到了10个小时。

滨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多代同楼”不是志愿者服务,而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住进养老院,或许和黄清怡大学读的专业有关系。

“我读的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也和陪伴老年人有关。”

毕业后,小黄就参加了阳光家园的“多代同楼”项目,成为了许多在这个院子里陪伴老年人的一员。

不同年代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岁月在这里重叠,相互温暖。小黄说,这是很特别的体验。

小黄长得娇小,但老人们都说,她很有活力,从运动健身到说唱,从史学历史到天文地理,都能和老人们聊上一会儿。

住在3号楼的赵水娟奶奶,就很喜欢小黄,常常拉着她的手不放,每次都要聊上小半天。

赵奶奶在阳光家园住了快3年了。

在相互陪伴的日子里,小黄也从赵奶奶那里学来了不少技能。

退休前,赵奶奶在浙江大学后勤部门工作,掌握了不少生活小技能,都一一“传授”给了小黄。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小手工艺品制作的 “独门技术”。

端午节前,小黄就跟着赵奶奶学着做起了香囊。

最近,小黄找了份新工作,在滨江区的一家居家养老服务公司上班。

“老年人其实闲不下来的。”小黄说,他们喜欢忙起来,跟邻居唠唠嗑,听孙辈讲讲工作上的事,顺带逛逛楼下的超市,哪个水果新鲜、哪个刚上市,哪个又涨价了,他们都知道得门儿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岁的顾美英奶奶,住在阳光家园四号楼。20多岁的祝悦鹏,在滨江区滨文苑幼儿园工作,现在也住在阳光家园里。

“到了这个年岁,就是慢慢过日子。”顾奶奶说。

平常,顾奶奶喜欢和老伴一起打打乒乓球,“别看我是女人家,他很多时候都赢不了我。”

半年前,老伴摔了一跤,骨折了,住进了滨江绿康康复医院。

“多代同楼”项目中,有许多子项目,针对像顾奶奶这样的特殊群体,滨江区民政局和阳光家园推出了《“老漂族”融入计划》,像小祝这样的陪伴者,会和老人一起融入“新熟人社会”。

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定制自己喜欢的陪伴者,相互选择形成一个小群体,过上“抱团+订制”的生活。

活动开始前,滨江区民政局会对老人来一次摸底,了解老人们的个性,日常生活习惯等。

在了解老人、陪伴者性格类型后,再根据年轻人的专业特长,为老人设计陪伴场景和陪伴事件,发掘他们的心愿和梦想,寻找能激发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心撬点。

顾奶奶和小祝,就是在一次“多代同楼”陪伴者与长者见面会上认识的。

顾奶奶还记得,那天的主题是“新邻有戏”。陪伴者们现场展示了跳舞、朗诵、唱歌等才艺,给顾奶奶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天,陪伴者们就和她签下了签约卡。

回到房间后,顾奶奶把5位年轻陪伴者的照片贴在了床头。经过“匹配推送+个性订制”,她和自余杭的陪伴者祝悦鹏,凑成了一对。

根据老人的心愿卡,小祝邀请了顾奶奶一起打乒乓球。

“累是真的一点都不累,更多的是开心。”顾奶奶说,我非常喜欢能和年轻人互动,也很欢迎他们和我一起在园区活动。

滨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多代同楼”跨代互动的过程中,可以织补“新邻里”网络,丰富新社交场景,让老人重燃对生活热情,主动参与自己的生活内容设计。最终,双方都能收获情感的代偿,互助、互学、互乐、互暖。

记者 林建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