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通讯员狄廷秀)身体微胖,皮肤黝黑,头发有些花白,今年43岁的王农圃是水富市太平镇林业站站长林业高级工程师。

2019年6月底,他响应政府号召,下沉到太平镇复兴村帮助搞好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一年多以来,他不仅在产业发展上作好技术指导,还主动参与创业,与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共担风险,强推产业发展,为村民脱贫致富闯出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兴村山地多,林地多,全村辖7个党支部21个村民小组471户1812人,有耕地3119亩,林地4.33万亩。作为在林业战线奋战多年的林业科技员,王家圃对林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过去,他曾在该村指导村民大量种植方竹,为村民实现产业增收打下基础。

下沉到复兴村后,王农圃再次深入调研,熟悉村情。到村到户后,他发现过去种植的方竹分散,村民管护不到位,这将对林业产业的后续发展带来低效问题。为此,他提出要对低效林进行改造和扩种的建议,此建议得到了采纳并实施。随后,他积极做好外围作业设计与项目的实施,并全程参与指导工作。

在王农圃的技术指导下,复兴村的方竹首次实现了组织化规模化种植和管护,使复兴村的山林地块基本达到了应种尽种,并且科学规范;当年底,全村的方竹种植面积达到了2.35万亩。如今,绿郁葱葱的方竹林满山遍野,既绿化了山村,也为村民增收带来了绿色的希望。

"种方竹是一年种三年管,稳定后年年保生产,作为长效项目还需持续不断的管护,为山区群众增收保障打下关键基础,因此,我还要加强对群众的引导和督促,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植根在复兴村。"王农圃如是说。

"方竹的发展离不开王农圃的指导和大力推广。现在多大部分方竹已成林,今年的秋季就可以大量采摘竹笋了,山里的竹笋生态环保又是健康食品,市场上很受消费者欢迎。"复兴村渔池片区支部书记王宗其信心满满地说。

王农圃始终认为,山区发展产业,就得利用资源靠山吃山。他觉得在没有社会资本注入的情况下,只要一些政策给的适当,一定能帮助村民把产业做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沉到村,王农圃给自己定下一个任务,就是要带动村民一起创业。过去,复兴村集体经济一直是空壳,为此,他和村委一班人商量,把复兴村集体资产公司重新运作起来,建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随后他和村干部带头投资入股,吸纳村民参与,筹资和发展方案确定后,一个投资95余万元的集体资产公司开始启动运转。

王农圃和村干部带着部分村民代表到周边县区多方考察,最终确定了发展适销对路的球盖菇和竹荪。不久,公司流转复兴村罗家屯片区100亩土地作为发展的试验基地,而当地群众在公司的带动下也实现了地租和到基地务工的两份收入。

复兴村两委干部高志全说:"王农圃很能做群众工作,他之前和个别群众谈不下来的事情,最后还是王农圃把群众思想做通了。"

高志全还说,在球盖菇和竹荪基地种植期间他天天都在地里和群众一起搞生产,全程指导。很有耐心又能吃苦,完全像个务农的人。只要基地有事找他,不管刮风下雨,打个电话去人很快就来。

"我们村19组村民有一个卡户比较懒,依赖思想严重,不想干事。村集体公司流转他家3亩地后,年收入地租1200元,王农圃又把他吸纳到基地打工每天可收入100元,月收入工资2千多元,人转变很大,现在变得积极主动了。这是我们以前做了多少思想动员都没有干成的事。基地种植高峰时每天有三、四十个村民在基地务工,这些村民大都是妇女和不能外出的剩余劳动力。"说到基地发展给村民带来的转变,高志全滔滔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总支书记吴永说:"王农圃驻村后,结合实际提出村里的发展规划,帮我村理清了发展思路,使我们更加有努力方向和目标。在指导和服务建设中有实干精神,把群众的干劲也激发出来了。"

过去,林业技术人员是"讲给农民听",但是有些农民光听不干,没有达到通过技术走向致富的道路。水富市派出农林科技人员下沉到村,从科学技术上指导和服务脱贫攻坚项目发展,让他们下到田间地头主动创业,把"讲给农民听"的方式转变成"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以此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王农圃在下沉驻村工作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点赞和好评,也在创业的路上推动脱贫致富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