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遗憾用种方式认识美丽的你,来自巴中的李莎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很遗憾用种方式认识美丽的你,来自巴中的李莎老师

她是一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她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她是一位年轻的好老师,责任心强,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她叫李莎,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今年5月,李莎在回学校途中发生意外,不幸罹难,年仅22岁的生命从此长眠在大山深处。

1999年出生的李莎是四川巴中人,在同学和朋友的印象中,从大山走出来的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梦想有很多,我的最大梦想就是以后能好好回报社会,不辜负自己的所学。”2019年7月28日,李莎积极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龙胜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工作。

李莎母亲 胡大容:“她从小就立志要好好上学,她说她要走出去,从小就是很向往外面的世界,所以她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龙胜小学支教的日子里,李莎从一个如饥似渴求学的学子,向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转变。课堂上,她倾尽所学,言传身教;课堂外,她格外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他们播种下梦想的种子,孩子们都很喜欢她,亲切地称她为“莎姐姐”。

龙胜小学学生 蒙思如:“她会把她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见闻融入到课堂中,我比较喜欢听 她会和我们说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然后我们也会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充满期待。”

2019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到龙胜马堤乡东升小学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根据这次搜集到的素材,李莎担任导演制作了视频作品《旭日东升》,以记录加访谈的形式,表现夏令营生活,并深入留守儿童内心,展现了孩子们善良纯真的一面,该作品受到团中央大力表扬。在这部视频作品中,李莎也记录下了自己的支教感言。

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队成员 李莎:“他们渴望关爱,渴望知识,也渴望去看外面的世界。”

今年疫情期间,李莎放弃更多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机会,毅然返校返岗,结合自己新闻传媒专业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将疫情防控、复学准备等内容及时传达给家长和学生。在5月9日赶回学校参加工作会议的途中,她遭遇车祸不幸遇难,永远离开了喜爱她的孩子,离开了她热爱的支教事业。

李莎父亲 李明凯:“我觉得她在西部支教一生无悔。”

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队成员 王弘:“前一段时间她跟我讲,我们(龙胜)镇小(学)有个爱心教室,她想把它搬到龙(胜)小(学)做一期,但是这个愿望也是没能完成她就离开我们了,我们要把李莎没有做完的工作,继续帮她做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四川山区考入华工,又回到乡村支教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女儿读书真的非常吃苦。”李明凯是四川巴中人,他告诉记者,李莎出生后,他就放弃了外出创业的机会,一直陪伴在女儿身边。高考过后,李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四年后,她又成为本校研究生,并志愿前往广西龙胜支教。

李明凯回忆,从四川山区走到华南理工大学,女儿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一直有很高的自我要求。他还记得,考入大学后,李莎参加一次新生聚会后觉得自己在聚会展示中表现不佳,而感到气馁与自卑。李明凯鼓励女儿,让她保持高考时的自信与不服输的精神,“我告诉她英雄不问出处,如果你觉得与别人有差距,你一定要多请教,走近同学们,让别人来传帮带。”

李明凯介绍,他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从小的家庭教育也培养了李莎自律、要强的个性。在李莎的日记中,总是习惯用数字列出一天的见闻,条理清晰地总结着每日有意义的经历,细致地规划一天的安排。

当李莎提出要参与支教时,李明凯也没有犹豫地表示支持。“今年7月30号,女儿就应该结束支教,回学校了。”想不到,5月9日,李莎在乘坐摩托车返回龙胜小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

称支教是因来自大山,想回馈社会

2019年8月左右,李莎被分配至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胜小学支教,曾与她共事的学校张老师向记者介绍,李莎负责三年级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六年级一个班学生的课后作业辅导,还负责学校公众号更新的宣传工作。

张老师与李莎都是住校的老师,两人也因此熟悉起来,每次见面李莎都会“穿得美美的,化着小淡妆”。张老师印象中,李莎多才多艺、开朗爱笑,“就像学生们的大姐姐”。她对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教过的学生都会对大学充满期望,也想去看看。”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莎姐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也曾聊起“支教”这个人生选择,“她说她是来自大山里面的孩子,也想把她学到的知识又带给这些山里面的孩子。”张老师回忆,李莎曾说希望做些有意义的事,趁着读书多走走看看,将所学的东西回馈社会。

为学生筹助学款

同为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王亚权在龙胜县三门镇支教,他向记者介绍,志愿者团队成立了助学组,李莎与他也都是三门镇助学组的成员。志愿者对贫困学生家访并帮他们筹集爱心助学款。

2019年10月27号,三门镇助学组进行了第一次家访,那是父母刚刚离异的女孩,与母亲在一起生活。由于家访地点距离县城路途遥远,李莎要先从县城赶到三门镇,再到村里与队友们汇合,走过半小时的山路才能抵达学生家。

家访进行了近一小时,王亚权回忆,女孩父母的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配更倾向于父亲,母女两人的支出都靠母亲打零工。初次家访时,女孩有些腼腆内向,但十分乖巧,学习也不错。主要负责询问家庭情况的李莎与这对母女的交流让王亚权印象深刻,“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但李莎就有一种很独特的能力,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和孩子的妈妈也能聊得开。”

“李莎以前说过,坚韧是她最看重的一个品质。”王亚权告诉记者,在他眼中,李莎的确是这样一个坚韧独立的女孩。

曾规划捐献遗体,大学时获多项荣誉

事后,李明凯整理了李莎的遗物,女儿不在身边时的经历也渐渐填满了他的回忆。

李明凯告诉记者,整理女儿遗物时,他第一次看到了女儿的那份人生的规划图——“李莎的生命线”:一条纵向的坐标轴成为这张规划图的中轴线,坐标轴的箭头从上至下,轴线上的年龄也从年幼到年老。坐标轴的一侧记录着“遗憾/痛苦”,另一侧描绘着“快乐/小成就”,李莎用简介的文字在图中总结也畅想着自己的人生。

“她把她每个年龄段都规划好了,她的人生愿望就要做慈善,成功后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去。”李明凯说,“64岁孤独终老的时候捐献器官是她的一个人生规划。事情发生过后,我们才发现了这个规划图,才知道她想要捐献器官,如果我真的早点知道,我会实现她这个愿望。”

随着女儿李莎生前物品的整理,李明凯也了解了女儿的更多经历。“她在大学得到了很多荣誉,但她从来没跟我讲过。”李明凯向记者展示了李莎曾经的部分荣誉证书,“寒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黄乾亨基金奖学金”等等。

他告诉记者,5月,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以及共青团桂林市委、共青团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以及“桂林市优秀共青团员”“龙胜各族自治县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

“她在我心里太优秀了。”看着女儿李莎的一张张荣誉证书,李凯明说到。

至今,他有时仍不敢相信女儿李莎已经离开了,他始终保留着女儿的微信和电话,“为了怀念女儿,好与她生前的同学老师挚友保持感情和友谊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  合:桂林新闻、南方都市报

编    辑:董天元

校  对:王 琳

值班责编:卢 敏

监  制:王 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