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作为贵州省毕节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有搬迁群众29001人,其中有劳动力12755人,如何保证这批劳动力稳定就业,关系到数千个家庭能否在这座城市安居乐业生活下去,更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发展。

近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两侧的民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路旁的耳机制造扶贫车间内,数十名搬迁群众正娴熟地组装加工耳机。

“都是手上活路,一点都不累,计件算工资,一般一个月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主要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方便接送小孩和照顾老人。”清水铺镇的搬迁群众王敏一边安装耳机外壳,一边告诉笔者。

“街道的干部们不仅解决了我的就业,还帮我老公在经开区找到了一份工作。”王敏笑着说,在社区的帮助下,她丈夫彭玉文,拿着街道办出具的推荐信找到了一份经开区的工作,如今夫妻二人每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以上。

和王敏一样,通过社区干部入户推荐,2018年7月从碧海街道搬迁过来的张帮巧也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工作。

“我带着3个孩子,没办法出去务工,社区干部知晓我的情况后,主动帮我找了一份在家就能干的活路,主要就是绕线圈,工作量也不大,一个月有1000余元的收入,基本能补贴家用。”张帮巧两个还没读书的小孩在一旁陪着她。

柏杨林街道副主任单正胜介绍,像王敏、张帮巧这样通过经开区企业、扶贫车间、物业公司、物流公司、临街店铺、居家就业、蔬菜大棚等方式实现就近就业的有4000余人。

“只有群众有了一份稳定工作,才能安心在搬迁点生存下去。我们工作的使命就是想方设法开发出更多的岗位帮助群众稳定就业。”单正胜说。

据了解,柏杨林街道不仅只有就近就业这一种就业方式。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发展,该街道已初步形成“五个一批(劳务输出就业一批,就近就业一批、安置点家门口就业一批、居家就业一批、灵活就业一批)”就业模式,岗位覆盖16—60周岁各年龄层面的劳动力。

下午时分,正在扶贫车间上班的赵云梅手机响了起来,电话那头是正在山东青州市务工的丈夫王光荣。

“我这边已经稳定下来了,在蔬菜基地干活,一天有150元左右的收入,还包吃包住,老板说只要我们愿意,可以一直干到年底,你在家里就好好照顾孩子,平时就在扶贫车间干点活路。”王光荣在电话里叮嘱赵云梅。

近年来,柏杨林街道积极对接省外有务工需求的企业,建立省外用工岗位库,目前已组织输出劳动力5000余人,岗位库还剩1000余个用工岗位。

“平时我们利用包保干部入户走访的机会,向群众宣传就业信息,一旦发现群众有就业意愿,我们将立即进行岗位匹配并与用人单位联系,双方达成意向后,就进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单正胜说。

“目前,我们街道组织输出省外就业5000余人,区外省内就业1000余人,安置点就业1000余人,在经济开发区就业300余人......”单正胜板着指头向笔者一一介绍搬迁点的就业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60岁以上的搬迁群众,柏杨林街道特意在碧海街道流转了200亩地供其种植蔬菜,目前,已在安排人犁地,预计6月即可投入使用。

“搬迁点有很多老人,而大部分的老人种了一辈子地,一下子适应不了城市生活,所以我们就专门流转一块地给他们种植。启用后我们将这块地划给搬迁点的三个社区,由楼栋长组织登记有意愿种植的群众。”柏杨林街道党工委书记付立武说。

截至目前,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通过落实“五个一批”工程,搬迁点的就业率已达到88%,对于剩余未解决就业的群众,下一步,街道将加强扶贫车间建设,开发公益岗位等措施,积极解决群众务工需求,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