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晨之计在于吃。中国人的早餐文化,是一本流传了数千年的史书。华夏大地,黄河两岸、长江上中下游,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面八方的早餐文化大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湖北地区的“过早”。如武汉人的过早、仙桃人的过早、 黄石、襄阳、宜昌、随州等地,“过早”一词位于长江中游十分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为“过早”?即是吃早餐。江湖上一直这么一个传闻:为了“过早”,武汉人成为了全国最早醒来的人,街头巷尾,烟火朝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不论是武汉,还是其他地方,湖北地区的“过早”文化十分悠久。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湖北人的过早往往是走出家门,匆匆赶到集市,养成了户外吃早餐的饮食习俗。今天武汉有名的一条美食街户部巷,最早就是人们“过早”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早”一词的出现并不算久远, 清光绪年间的《汉口竹枝词》是它的最早出处。直到今天,湖北地区的人们依然保持传统。就武汉来说,这里的过早,一个月不重样,有“早餐之都”之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干面、糊米酒、豆皮、煎包、面窝、油饼、油条、牛肉粉、鸡冠饺、炒面、炒粉、牛肉面、财鱼面、牛骨头面、鳝鱼粉、油条、鸡公饺、汤包、锅盔、溜巴、千层饼、馄饨、肠粉、苕面窝、水煎包、豆腐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神蔡澜曾在武汉过早,并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来赞誉武汉人的生活。

“把早餐当成一件隆重的事情看待,这在当今已经是很少有了,我喜欢武汉人的生活方式。” 这句点评着实反映了武汉人对吃早餐的重视与认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人对早餐的“隆重”之态度,我也有此感受。“过”这个字,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较为庄重的地位存在,譬如:过年、过节,它一定是有什么隆重日子的时候才会用“过”。可见,武汉人对吃早餐是的态度是非常“正式”的。

在“过早”的名义下,蒸煮煎炸炒,十八般武艺用尽,就为这清晨的第一口,“不食武汉味,妄谈有美味之妙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外地人眼里,包括初来乍到我的也一样,认为热干面就是武汉,武汉就是热干面。但整整两年过去,发现热干面不过是武汉过早中的一员。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汇集了四方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武汉,这一日之美在于晨,是一个古典主义的美境。武汉的面有牛肉面、凉面;粉有牛肉粉、米粉、糊汤粉;包子有汤包、生煎包、小笼包、汽水包、水晶包、还有蒸饺、水饺、锅贴、重油烧麦、发糕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那一锅沸腾的热油里,经常是见到鸡冠饺、入油锅炸至外皮酥脆,内馅绵软,口感极佳。还有那苕面窝,红心苕切小块,裹上面粉,糊在圆窝铁勺里炸至金黄,但吃起来有点腻。

不过,教我感到亲切的却是欢喜坨。欢喜坨在安徽称之“麻球”,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一种油炸小吃,是早餐中不可少的美味之一。但到了湖北,武汉人称之为“欢喜坨”。除此之外,油条,油饼,炸饺子、烧饼、锅盔、糯米鸡等也是武汉过早中常见到的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些油炸物中,最受欢迎的还是面窝,面窝在武汉人心中的地位,丝毫不低于热干面。在特制的铁勺中淋上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入油锅炸成边厚中空的圆形米饼。当地朋友说,它就是”武汉甜甜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欢喜坨让我感到亲切,但最深得我心的还是三鲜豆皮。在武汉人的心中,面窝地位不亚于热干面的。在我眼里,豆皮的地位已经胜过了热干面。

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武汉民间极具特色的传统小吃。最初是武汉人逢年过节时特制的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 我之所以爱吃这豆皮,是对糯米有种迷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鲜豆皮的主要食材是糯米和一张豆皮,但包裹着的鲜肉、鲜蛋、鲜虾、鲜菇、鲜笋,称得上是三鲜豆皮的灵魂。刚煎出锅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一口咬下去,城市烟火气如此浓郁。

据说,武汉的豆皮,以老通城最负盛名,历史也是最是悠久。亦如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的瓦罐鸡汤、四季美的汤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