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前,全村仅有2名大专生,村民的教育意识很薄弱。”阿尼比村村支部书记唐海峰如是说。

阿尼比村坐落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是一个距县城63公里的深度贫困村,辖12个村民小组,有11个分布在半山区和高半山区。

“我们这地处偏远山区,资源匮乏。对于村民来说,教育脱贫是一个比较长远而又稳定的途径。”唐海峰表示,近年来,村干部及工作队多次进村宣讲,以此改变学生及家长陈旧观念。

同时,村“两委”及工作队积极争取各方资源,为贫困家庭供养学生减轻负担。其中,2019年上海对口支援迪庆藏区项目共开展智力支援项目资金470.2万元。

走出深山的大学生

“家里再困难,我们也希望能供她读书,政府和企业的资助解决了家里很大一部分困难。”村民游正清是一名残疾人,患有先天小儿麻痹症,育有两个儿女,大儿子初中毕业便开始工作,小女儿游占玉目前是大理学院林业专业大三学生。

游正清向第一财经等媒体表示,近年来,在本地和上海的扶持下,家庭收入得到提升,年收入大概为两万多元。在支出方面,由于女儿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有政府和企业的补贴,每年家里只需要给8000元左右,便可满足女儿的费用需求。目前,游占玉在维西县城接受“专升本”培训,希望能继续读书深造。

同村的余卫香,是阿尼比村第一个考上本科的学生。2017年,她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然而,父母却对此一筹莫展,哪来的钱供女儿读大学?

当时,唐海峰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帮助这个家庭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他表示:“这个女孩能考上云南民族大学,是我们村的骄傲,肯定不能让她上不起学。那时我们东拼西凑,还找了县里的信用社,最后把这个钱给补上了。”

而这已经不是余卫香父母第一次遇到孩子读书的困境。余卫香读高一时,家里人生病,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无法再承担读书费用,余卫香只能辍学在家,直到后来当地政府伸出援手,余卫香才得以继续上学。

余卫香的父母以务农为主业,家庭年收入约为2万~3万元,母亲丰立群表示,家里还有个小女儿在上高三,如果没有政府支持,两个女儿的学业恐怕无法顺利进行。

当被问到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时,余卫香毫不犹豫地说:“想回家乡当个老师,毕竟我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卫香的父母在干农活。

“万企帮万村”解决学费问题

2019年,阿尼比村成为“万企帮万村”的签约村。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力争在三到五年时间内,动员全国一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助一万个以上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

2019年7月,上海市宝山区工商联副主席叶超勇以及各民营企业家一行,到阿尼比村对13名在读大学(专)生进行对口帮扶。其中,相宜本草公司于2019年起给每位学生每学年发放6000元助学基金,直至毕业。

目前,阿尼比村在校学生114人,其中,学前教育10人,小学59人,初中20人,高中7人,中专4人,大学(专)14人。2018年,阿尼比村下属村民小组托扒比组1名大学毕业生成功到本地事业单位就业,成为30年来该村第一位公职人员。

今年4月,上海均瑶集团的教育扶贫项目向维西县捐赠了100万元的教育扶贫资金。该项目将分两批次组织实施,第一批次共资助维西县康普乡、巴迪乡、攀天阁乡共179名贫困大学生,其中包括一本以上贫困大学生4名、二本及以下2019年应届大学生115名、在读往届贫困大学生60名,共发放资助金48.5万元。

据了解,2019年上海对口支援迪庆藏区项目共开展智力支援项目资金470.2万元、实施项目5个,共接收名37迪庆党政干部来沪培训,培训基层教师47人、医务工作者23人、农业科技人员23人、乡村基层干部96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75人。

经上海援滇干部牵线搭桥,迪庆州与同济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依托同济大学在理论研究和城市建设上的优势,对各级干部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2017年至2019年,迪庆州先后派出5批共200名各级干部和高层次人才到同济大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