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肠道既是重要的营养吸收与废物代谢渠道,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免疫器官。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对现代人的健康提出了巨大挑战,肠道健康是直接反映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与精神压力的晴雨表。

首届“肠享新声”肠道疾病医生教育项目——肠道健康论坛日前在线上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国内消化领域顶级专家学者通过网络连线,聚焦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国内肠道疾病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开展了精彩的讨论,旨在加强常见肠道疾病的本土化临床实践,改善大众疾病认知水平,从而推动国民肠道健康整体水平的提升。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旻湖教授指出,功能性肠病在我国极为常见,由于普遍存在症状的重叠,导致许多患者没有获得精准的诊断与治疗。作为最常见的消化道紊乱表现,腹胀、腹痛和腹部不适往往是许多消化道患者在就诊时的主诉症状之一。然而,这些症状在伴随着便秘出现时,往往会被归咎于普通的功能性便秘,真正的罪魁祸首——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则有可能常常被忽略。作为IBS的亚型之一,IBS-C的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便秘,并伴随与排便有关的腹痛腹胀和腹部不适等症状。IBS-C约占IBS总患病人数的15%,也就是说在中国至少有1400万人深受困扰,但往往20个IBS患者在中国仅有1位可以被明确诊断。

武汉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侯晓华教授介绍,大部分IBS-C患者没有得到正确诊断,他们中的许多人误以为自己患的是普通便秘,就自行购买通便产品以暂时缓解症状,错误使用泻药。事实上,两种疾病有所不同,IBS-C患者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表现突出,且排便后腹痛症状多能改善。因此,提高对便秘、腹痛、腹胀等症状的重视,是识别IBS-C的关键所在。

尽管中国IBS患者人数众多,但这一疾病的症状表现多样,症状易发生改变,加之患者容易忽视或不善描述自身的腹部症状,这都导致IBS的严重性始终未能引起大众充分的认识。大部分患者仍在院外,仅有22.4%会前往医院就诊;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患病多年,高达43%的病患诊断延迟至少5年。IBS-C极易反复发作加之又被大量错诊、漏诊,导致了患者的症状反复,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和压力。

要改善这一现状,离不开患者对自身腹部症状的重视。专家呼吁患者发现自身有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并伴随着排便频率或性状改变等问题时,应主动加强锻炼、减少烟酒摄入、避免高脂肪以及辛辣食物、注意睡眠以及补充膳食纤维以改善症状。同时,应将IBS-C的患病可能纳入考虑,并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正确的药物治疗。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