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的月均就诊量,今年较去年增加了29%。

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当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其中30%的儿童青少年出现过抑郁症状,4.76%~10.9%的儿童青少年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

自杀、自残、校园霸凌等恶性事件近几年频发,临床发现,大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跟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有关,特别是父亲角色的缺失,让孩子更易陷入“无安全感” “自卑”等情绪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诊量明显增加,病区床位爆满

《关于全面开展我区中小学心理课程的提案》,这是在今年4月温州市鹿城区“两会”上,区政协委员、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治医师杨凌凯的提案。他认为,在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之下,学校开设心理课程迫在眉睫。

“之前,儿童青少年都是跟成人混起来接诊的,因为量越来越大,后来便开设了专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并配备了病区,共17张病床。从开科以来,床位就没空过,高峰期时,想住进来得预约。”杨凌凯在感到惊讶的同时,也为这些孩子痛心。“花一般的年龄,本该是开朗活泼的他们,过来时却是伤痕累累,几乎每个孩子都自残或自杀过,有一个孩子竟然割了自己200多刀,只为疼痛能缓解她的焦虑。”

杨凌凯还清楚地记得去年科室在我市一中学,对学生及老师开展应激事件的心理辅导的每个细节。当时,很多同学都情绪低落,有的甚至还出现了焦虑、抑郁。还有去年,一场暴雨、冰雹来袭,茶山大学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之后,有老师带学生就诊,当时该学生声称自己濒临死亡边缘,感觉心脏随时都能跳出来。最后被确诊为惊恐发作。“这些事件其实并非偶发。能发现的,经过心理治疗,好了,可那些未被发现的呢?”杨凌凯呼吁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时,儿童青少年自身也要学习一些应对方法,可以做到先自我安抚,减轻负面情绪。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曾对8~11岁孩子做过一个小样调查,在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排名中,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排名前三位。该院心理评估室心理治疗师林涨告诉记者,小样调查还是比较符合当前总体趋势的,儿童青少年阶段以学业为重,因此一旦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首先也会表现为学习上的障碍。学习、情绪、社会适应能力,三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学习上有了障碍,其他两项也跟着受影响。

优秀生、女生都易出现心理问题

12岁的小佳(化名)学习成绩优秀,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可在她眼里,姐姐比自己更优秀。为此,小佳总是担心自己成绩下降,不如父母期待的优秀,很怕被父母忽视。眼见班级里有些男同学进步很快,让她的成绩优势受到了“挑战”,小佳备感焦虑。

工作出色的父母,对10岁的小思(化名)期望很高,小思也是个争气的孩子,不仅担任班长一职,学习成绩也数一数二,她被同学称为班级里“最闪亮的星星”。四年级上学期,班级转入一名思维敏捷的男同学,不少数学、科学难题,老师都交给他解决,这让班上不少同学对他特别崇拜。为此,小思心里很不痛快,有一次在妈妈朋友的店里拿走了800元钱,家长知道后非常吃惊。

12岁的小齐(化名)是一个性格乖巧的男生,他学习成绩稳定,还经常主持学校的各种活动。前段时间,由于疫情,孩子都在家里上网课,结果小齐出现了不爱起床,写作业时说粗话,对长辈不尊重的情况。后来,家长将他的表现拍了视频发给老师看,老师才发现小齐在家与在学校时的表现完全不同。

这是温州光明小学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项小飞在进行心理辅导时碰到的孩子。“在对心理咨询的学生统计时发现,小学高段优秀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要高一些。”项小飞表示,优秀生由于日常表现好,即便出现了心理问题,隐蔽性也较高,不易被发现。

优秀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杨凌凯的肯定。“如果一直优秀还行,一旦受挫,马上就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临床上,这样的孩子太多了,他们往往处在‘高处不胜寒’的境地,只要一‘摔下来’,必受重创。”杨凌凯说,此外,女生也是一个易“中招”的群体,在门诊量中,女生超过了六成。他分析,这主要跟女性敏感的特质有关,心思太细密、情感太丰富会导致她们在自己制造的情感氛围中无法自拔。

父亲角色不可少,家长应放低姿态

两个不同的家庭,却有着相同的故事。父亲都是在国外工作,两个女孩子跟着妈妈在国内生活。

父亲常年不回家,跟孩子的关系仅靠着每次说不上几句话的电话维系。好不容易回一次家,得到的却是女儿漠视的脸与针锋相对的对话。

“很多人都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起了决定性因素,其实不然。父亲的角色才更关键。”杨凌凯说,父亲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带来刚毅、坚韧、威严的一面,可以让孩子坚强、踏实、自信。不少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正是缺乏这些“刚性”性格。

家庭的养育环境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那么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杨凌凯提了几点建议

一、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有所释放,不是“堵”,而是“疏”;

二、家长和孩子作息同步,比如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可在旁边阅读书籍。孩子玩的时候,家长就陪其尽兴,可以互动的户外运动最好,当然一起做家务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三、家长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多倾听孩子的诉说,少一些对孩子的“指手画脚”。

对于家有优秀生的家长,项小飞则建议家长用平常心去看待,别给孩子太大压力。同时,要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

中国孩子精神成长有四大渴望

面对家庭,孩子渴望父母足够的陪伴和倾听;

面对学校,孩子渴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同伴的友谊;

面对社会,孩子渴望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面对自我,孩子渴望人格独立。而儿童的问题行为目的一般为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四种。

优秀生同样会有这四种问题的出现,特别是习惯于获得他人的注意,有一天不再是“核心发光体”时,会出现心理失调和行为异常。家长要能透过表层,察觉孩子内心的渴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通过家庭的努力仍不能解决问题,请一定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编辑 | 灵芝 审读 | 林丰

责编 | 潘捷 监制 | 陈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