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怎么这么笨?你这个笨蛋”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能干什么!”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真想掰开看看”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别哭了,把你丢出去。”

......

这些刺耳的对话,很多孩子都曾在父母口中听到过。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语言暴力,在不经意间深深伤害了孩子,也无形中拉开甚至割裂了父母和孩子。很多父母不明白,自己怎么一夜之间就失去了孩子的尊重?童年的亲密期尚未结束,自己的心尖宝贝就马不停蹄地进入了叛逆的“青春期”。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曾有一位母亲交给了儿子一个任务,让他对全班37名孩子做个采访,主题就是“在哪一个瞬间,你深深地嫌弃了自己的父母?”

其中,小文(化名)的故事最为扎心。

他有一个“诈尸式”爸爸。所谓诈尸,是平时从不管孩子,偶尔心血来潮管一次,大都是狂风骤雨式的批评。文爸一家外企的副总,平时工作忙到无眠无休,小文的日常都是由妈妈全职照料的。偶尔,文爸有时间跟小文相处,都会挑出孩子N多错误,吃饭的样子、成绩的不尽人意、性格的懦弱,总之,先是批评,说着说着,就开始火冒三丈,然后,就把愤怒成功地转嫁到了小文妈妈的身上。

“你不用工作,就带一个孩子都带不好吗”“废物”“我一个月给你的那些钱,就算花钱雇人,也比你教育得成功”“就看不惯你的言谈举止,好好孩子都让你带废了”……

刚开始,小文还同情被爸爸贬损的妈妈,可是,时间长了,每次被爸爸“诈尸式”声讨过后,小文也会拿妈妈出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崩溃的一次,妈妈接他放学晚了十分钟,小文上车后,一直在数落妈妈:“你也不用上班,接我也会来晚吗?”“你说你还能干点什么”“我爸说得一点没错,你就是一个废物。”“我爸每个月给你那么多钱,你就不能把自己穿得像样一点,天天开个奔驰等在校门口,同学都以为你是我们家保姆……”

小文的故事是当下许多家庭的缩影。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央视就曾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拍摄了纪录片《镜子》,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三个问题少年的父母,将孩子送到一个训练营,帮助他们解决孩子的问题。观众却发现,其实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父母去上了家长课堂,通过学习,开始觉醒,慢慢改善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中那个叫做泽清的少年在独白里说道: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我的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你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著名心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

1.观察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说出观察的结果。做好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比如当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

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2.感受

不少父母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洒了一地的水,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

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懒,要是孩子还是不愿意,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不能胡乱指责。

3.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时,会有三种反应选择。

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你做的饭不好吃。”

第一种是愤怒,“辛辛苦苦给你做饭,还敢嫌弃饭难吃。”

第二种是推脱,指责对方——“那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吧。”

第三种是用心体会和了解孩子们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虑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技术了。

父母不要总是意气用事,多通过沟通来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

4.提出具体的要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

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绑架。

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知识并不欠缺,而我们欠缺的是一份爱的认知教育。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感受孩子的心理。

当你做到了以上几点,就会发现,孩子并非不骂不成材,春风化雨的教导,也同样能使他茁壮成长。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综合自央视网、家庭杂志、果妈阅读等。图片除来自综合内容,其余来自PEXELS网站免费图片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