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侵略者闯进我家乡。”这首来自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啊,朋友再见》的歌曲,唤醒了多少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生人们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苏捷斯卡战役》等前南斯拉夫经典电影中,游击队员们有着英俊的脸庞,健美的身材,他们不仅幽默,还精湛格斗,特别是挥舞手中MP40冲锋枪朝德军轻松的一扫,德军应声而倒的画面,让人难以久久忘怀,如此的情景,显示的不仅仅是南斯拉夫人的英勇善战,更是他们在危险环境中的乐观和对胜利的信心。

虽然电影都有艺术化加工,可是二战时期,南斯拉夫游击队确实是一支坚韧不拔的抗德队伍,在南斯拉夫正规军投降之后,他们在敌后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打出了一个新的国家——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之后,这个国家又精明的游走于大国之间,左右逢源,成为东欧诸国中少有的经济发达国家,被誉为巴尔干之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南斯拉夫所处的特殊边缘地理,决定了他只是个巴尔干地区大国,相比世界上的众多大国,他只是个小国,从历史上看,南斯拉夫(塞尔维亚)要在国际博弈中占据主动,或者吞并周围的小国壮大自己,或者被大国吞并,再或者,就是在合适的时机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左右逢源。

一、南斯拉夫无法中立:巴尔干地缘环境决定了它只能选择吞并或者被吞并

一、南斯拉夫无法中立:巴尔干地缘环境决定了它只能选择吞并或者被吞并

公元6-7世纪,巴尔干半岛靠近亚德里亚海东岸一侧来了一支斯拉夫人,他们在这里定居,生存和繁衍,并建立了一个国家——塞尔维亚王国,这个王国后来发展成了强大的塞尔维亚帝国,这个强大帝国的疆域一度延伸到今天希腊、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部分地区,可是后来国力衰退,被奥斯曼帝国吞并了数百年,之后又在俄罗斯扶持下复国,复国后的塞尔维亚帝国边界大为缩小,基本奠定了今天塞尔维亚的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塞尔维亚帝国又被以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吞并,幸运的是同盟国战败,塞尔维亚帝国再次复国,并囊括了原属奥匈帝国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两个地区,地盘又开始扩张。

1918年12月1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成立,这个王国的疆域,涵盖了今天的塞尔维亚、波黑、黑山以及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地区。

1929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采用君主体制,并且又囊括进了南面与希腊接壤的北马其顿共和国,从此,南斯拉夫的疆域便固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塞尔维亚帝国由于边缘地理,一直处在一种吞并和被吞并的不安全状态,改了名称的南斯拉夫王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与南斯拉夫王国隔海相望的意大利,一战后就一直觊觎南斯拉夫的领土。南斯拉夫王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抵御意大利可能的入侵,开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l 1920年1月,南斯拉夫加入国联并和法国建立同盟。

l 1920年8月,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南捷条约》,之后,南、捷两国又和罗马尼亚组成了一个地区性三国同盟。

l 1934年2月9日,南斯拉夫再和罗马尼亚、希腊及土耳其三国缔结《巴尔干公约》,组成四国同盟。

南斯拉夫的一系列外交动作,无疑是向意大利表明,它的背后有英法和一帮小兄弟。

1933年德国希特勒兴起,其汹汹势头大有盖过英法之势。南斯拉夫政府经过一番权衡后,便决定走一条在德国和英法双方之间的路线,以图不得罪任何一方,即所谓的“中立”,于是,南斯拉夫开始加强和德国、意大利的关系。

l 1934年5月,南斯拉夫和德国签订了新贸易条约,之后,两国的外贸急速飞速发展,扩大很快。

l 1937年3月,南斯拉夫不顾曾经的同盟国抗议,和意大利缔结了中立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向波兰发起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南斯拉夫向世界正式宣布它的中立:

5日,南政府又宣布不介入战争冲突,并将发展同邻国的关系。

可是,由于南斯拉夫所处的特殊位置,要想中立,唯一条件是英法和德国实力达到平衡,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南斯拉夫便无法独善其身。

可是,这个平衡随着德国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最终被打破了。

1940年12月18日,德国制定“巴巴罗萨计划”,巴尔干地区成了德国对苏联作战最重要的跳板和最重要的后勤战略基地。

于是,德国要求南斯拉夫全面倒向轴心国,并指出“这是它的唯一出路”。

此时,英国也看到了南斯拉夫的危机,不断向南斯拉夫施压,要求南斯拉夫不要加入德国,还要求南斯拉夫向轴心国宣战,并进攻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德军已经进入了和南斯拉夫相邻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做着进攻苏联的准备。相比眼前大兵压境的德国,英国实际上帮不上忙,南斯拉夫政府一番权衡之后,做出了倒向轴心国的决定。

二、南斯拉夫被吞并:德国的临时行动

二、南斯拉夫被吞并:德国的临时行动

1941年3月25日,以首相茨韦特科维奇为首的南斯拉夫政府,在维也纳和德国、意大利签署了“三国条约”。

茨韦特科维奇的行为激起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愤怒,因为条约的签署,将不仅使南斯拉夫得罪英法,更重要的是南斯拉夫将无法保证自己的领土和主权,虽然德国也做出了几个承诺:

l 保证永远尊重南斯拉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l 大战期间轴心国军队如需通过南领土,须征得南政府的同意。

l 保证不要求南为德、意军队提供军事援助。

可是这样的承诺,南斯拉夫没几个人相信,于是,南斯拉夫人民愤怒了,空军司令西莫维奇上将见民心可用,便领着军人集团于27日发动政变,将首相茨韦特科维奇赶下了台,之后,西莫维奇亲自当了首相。

赶走了对德意媾和的首相,人民有理由对新首相充满希望,可是南斯拉夫人民还没有来得及鼓掌庆贺,政变的第二天即28日,新首相西莫维奇就对外宣称:

政变纯因国内各种原因引起,不会导致南对外政策的改变。

这就是新首相对人民的交代,其实也是说给德国和意大利听的,南斯拉夫坚守“三国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暗地里,西莫维奇也没有断了和英国人的联系:

3月29日,新政府召开部长会议,决定和德、意两国保持正常关系,避免战争冲突,并同英、希缔结军事联盟。

只是西莫维奇政府和英国的军事代表团进行谈判时,双方体现出很大的分歧:

l 南斯拉夫提出的要求是要英国出动军队和武器帮助保家卫国;

l 英国只能保证出物资和武器,而无法出动军队,并要求南斯拉夫协助对德军作战。

结果,南、英双方没有谈拢。

可是,军人出身的西莫维奇在外交上的智慧确实堪忧,他本是要极力避免战争,因此在各势力之间虚与委蛇,争取给各势力都留下南斯拉夫是自己人的印象,可是不知道哪根筋不对,西莫维奇又和苏联拉上了关系,双方还签订了《苏南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这一下,彻底让德国人清醒过来。

德国人本就在积极进攻苏联,此时南斯拉夫居然和苏联签订了条约,这无异是告诉德国人,西莫维奇政府“公开放弃了同轴心国合作的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进攻苏联时不留后患,德国“发出第25号指令,要求德军暂缓进攻苏联的准备,首先消灭‘叛变’的南斯拉夫。”

德国向南斯拉夫用兵是临时起意,这次临时行动使得德国向苏联的进攻推迟了5个星期,迫使德军更多的时间在苏联的漫长冬季作战,被认为是输掉苏德战争的原因之一。德国外交部经济司司长卡尔·里特说:

拖延使德国输掉了莫斯科冬季战役,而整个战争也就是在那里输掉的。

这是题外话。

1941年4月6日,34万德军,900辆坦克和近千架飞机向南斯拉夫发起进攻,在脆弱的南斯拉夫正规军面前,德军的进攻摧枯拉朽,包括国王彼得在内的南斯拉夫政府要员们流亡到了英国。

4日17日,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宣布投降。

南斯拉夫正规军的抵抗结束了,可是南斯拉夫游击队兴起了。

三、两支游击队:与生俱来矛盾的不可调和

三、两支游击队:与生俱来矛盾的不可调和

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投降以后,南斯拉夫的抵抗并没有结束,此后的南斯拉夫活跃着两支抵抗力量。

一支是陆军上校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领导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大多数是被打散的前南斯拉夫正规军,队伍名称是“切特尼克”,意思是“入伍的人”,这是沿用一战前的一个反奥斯曼土耳其的准军事组织名称,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本人在南斯拉夫陷落后的第二年被伦敦的南斯拉夫临时政府升为上将和国防部长,因此获得了英美等国的支持。

另一支抵抗力量,则是大名鼎鼎铁托领导下的南共游击队。

铁托原名约瑟夫·布罗兹,本是奥匈帝国的克罗地亚士兵,一战时被俄军俘虏,在十月革命前夕的入了俄罗斯党,1919年回到南斯拉夫入了南斯拉夫党,此后约瑟夫·布罗兹晋升很快,1934年4月,正式将自己的名字确定为“铁托”,12月当选南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8月,与铁托不和的南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基奇被召到莫斯科后,先被撤销总书记职务,之后就神秘失踪,随后,铁托被任命为南共中央委员会临时总书记,1940年10月又被选为南共中央总书记。铁托就在这个位置上扎根下来,他本人也成了日后南斯拉夫的象征。

当德军全面占领南斯拉夫时,铁托手下并没有武装,之前他和他同事们的工作主要是在城市做工人运动,德国人的入侵为铁托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南斯拉夫投降后两个月,即1941年7月,有战争经验的铁托很快就在塞尔维亚组建了一支队伍并发动起义,建立解放区。

此时,南斯拉夫国内的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和铁托两支队伍,虽然大目标同是抵抗德军,可是各自的目的却不同:米哈伊洛维奇是要恢复旧的君主制国家,而铁托则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南斯拉夫。

米哈伊洛维奇背后是英美,铁托背后是苏联,于是二者的矛盾似乎不可调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无论米哈伊洛维奇还是铁托,都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一切要看英美和苏联。

四、新南斯拉夫军队的前身:铁托游击队

四、新南斯拉夫军队的前身:铁托游击队

南斯拉夫的米哈伊洛维奇和铁托的两支队伍,由于目标不同,因此对待抗战的态度也有不同,米哈伊洛维奇一心以保存实力为主,严重缺乏进取心,并不和德军进行真正的战斗;相比之下,铁托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南斯拉夫,因此富有相当的进取心。

铁托的雄心很快就显示出来,刚建立了一个解放区,铁托就打算成立临时政府,结果被苏联制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苏联正被德国的进攻打得喘不过气,急需获得英美的支持,因此,与流亡在英国的前南斯拉夫政府于1941年8月28日签订了协定,相互承认,并恢复了外交关系。

铁托的做法无疑会破坏苏联的构想,因此苏联立刻对铁托的想法进行强力打压,并告诫:

苏南之间有着“条约关系”,要求南共不要“采取与此相敌对的立场”,不要在苏英美关系方面造成“新的困难”,不要把人解会(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作为一种政府形式和流亡政府“对立起来”。

此时铁托的实力还很弱小,因此受到告诫后的铁托老老实实寻求和米哈伊洛维奇的合作,他于1941年9月和10月两次和米哈伊洛维奇见面会晤。

不知道铁托是否按苏联的要求进行了沟通,反正会谈之后就引来了米哈伊洛维奇的进攻,于是铁托游击队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一方面铁托游击队要对抗德军,另一方面还要对抗米哈伊洛维奇的游击队,而米哈伊洛维奇游击队是受英美和苏联双方资助的,因此有着法理上的优势。

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铁托的游击队也将对德游击战打得有声有色,他们破坏敌人的战争物资,摧毁敌人的交通线,破坏敌人的通信系统,组织百姓坚壁清野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托游击队的漂亮成绩,获得了包括德国,英国和苏联在内的高度评价。

德军上将莱尔评价铁托游击队的抗战:

使被牵制在南斯拉夫的德国部队解脱出来并调往东线这一首要任务根本没有完成,相反,不得不调来新的德国士兵和指挥人员。

丘吉尔认为:

游击队在巴尔干牵制了不少于21个德国师,此外还有9个保加利亚师驻扎在希腊和南斯拉夫。就是说,这些勇敢的游击队牵制了敌军的30个师。

铁托游击队发展很快,到了1943年,铁托的游击队不仅可以打游击战,也可以打运动战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获得了英国的刮目相看。

相反,一味保存实力的米哈伊洛维奇部队不仅没有什么战绩,也没有发展壮大。

随着对德战事的推进,英美开始考虑开辟第二战场事宜,希望巴尔干地区能拖住更多的德军,这个任务只能交由铁托的部队完成,于是,英国开始了对铁托游击队的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之后,英国对铁托游击队的援助更加扩大,也使得铁托游击队开始了更加迅猛的发展,此时的铁托不断迎来好消息。

1943年11月28日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一致认为:

应最大限度地供应和装备南共游击队武装,使它发挥突击队的作用。

得到英美和苏联两个阵营认可的铁托,俨然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又开始打起了成立临时政府的主意。

而有上次苏联反对的教训,这次铁托学精了,他来了个先斩后奏。

五、翅膀硬了的南斯拉夫“将来”领导人:原则问题上对英国和苏联都不让步

五、翅膀硬了的南斯拉夫“将来”领导人:原则问题上对英国和苏联都不让步

1943年10月初,铁托游击队最高统帅部通知苏联:

由于国王为首的流亡政府支持与占领者合作的抵抗组织,南斯拉夫人民不承认国王和他领导的流亡政府,强烈要求将未来的南斯拉夫建成人民民主共和国。

不仅通知苏联,铁托同时还通知了英美。

1943年11月29日,铁托领导下的南共游击队召开了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公开宣布:

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是南斯拉夫最高立法和行政机构,也是南斯拉夫人民和国家的最高代表,未来的南斯拉夫将成为一个民主的民族平等的联邦制共和国,剥夺流亡政府作为南斯拉夫政府的合法性,并禁止彼得国王回到南斯拉夫。

而这次会议的内容,南共事先没有通报苏联。

铁托的行为,让苏联非常愤怒,认为是“是对苏联和德黑兰决定背后捅了一刀”,因此对南共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命令在“莫斯科的自由南斯拉夫电台不准宣布会议决定。

苏联的愤怒来自两个方面:

l 一方面苏联急需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减轻自己对德国作战的压力,最担心铁托的做法得罪英美,影响第二战场的开辟;

l 另一方面铁托这种不听招呼先斩后奏的行为,无疑是不将苏联放在眼里。

可是,和苏联的愤怒相反,英国却并不以为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英国已经放弃了只顾保存实力的米哈伊洛维奇的部队,它在军事上需要依仗铁托游击队,在政治上又需要在英国的南斯拉夫临时政府,因此,英国的想法:希望南斯拉夫流亡政府与铁托麾下的游击队最高统帅部达成协议,建立一个联合政府,而这个联合政府将采用君主制。

英国将自己的想法向苏联做了通报,得到苏联的认可。

有了苏联的认可,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944年8月专程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铁托见面,当丘吉尔说出他的想法后,铁托立刻翻脸。

铁托赞成成立联合政府,但是反对君主制,他不仅反对流亡伦敦的前国王彼得回国执政,还反对英美军队进入南斯拉夫,这让铁托和丘吉尔的会谈不欢而散。

铁托顶了丘吉尔之后的一个月,又顶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1944年9月21日,铁托见了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最高领导人认为建立联合政府还远远不够,还要求铁托恢复彼得国王的王位。但是遭到铁托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最高领导人觉得很没面子,因为他已经和丘吉尔达成了协议,为了给丘吉尔一个交代,也为了不让铁托为难,就好心给铁托支了一个招:

你不需要永远恢复他的王位,暂时把他接回去,如果他挡你的路,一有机会,就可以轻轻地向他背上戳上一刀。

这是教给铁托的帝王术,可是,铁托还是坚决拒绝。这次会谈,埋下了日后两人矛盾的种子。

饶是如此,铁托还是和临时政府的总理伊凡·舒巴希奇进行了两次会谈,双方商定,“可以就彼得国王回国问题举行一次全民公投。

1945年3月2日,全民公投的结果,否定了彼得国王回国。1945年3月7日,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六、后续:游走于大国之间的左右逢源

六、后续:游走于大国之间的左右逢源

事实上,苏联虽然对铁托游击队多有掣肘,支持却不少,前后提供了大约15.5万支步枪、3.8万支冲锋枪、1.6万挺机枪、6000门火炮、69辆坦克和491架飞机。

1944年9月铁托访苏,也就是那次和苏联最高领导人关于是否行使君主制的争吵之后,双方还签订了苏军进驻南斯拉夫的协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如此的做法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在战后和英美争夺巴尔干地区,南斯拉夫首当其冲。

二战结束后的1-2年内,南斯拉夫和苏联有过一阵蜜月期,可是之后,南斯拉夫和苏联的矛盾和摩擦就日益加深,双方甚至走到了战争的边缘。

本文前面说过,由于南斯拉夫所处的特殊位置,要想独善其身,唯一条件是外部大国的实力平衡,而此时历史又来到一个平衡点,就是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苏联不可调和的矛盾,又占据巴尔干的边缘地理,南斯拉夫很容易就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拉上了手,这时的南斯拉夫,精明的利用客观环境造成的天时地利,得以游走在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左右逢源,不断索取利益,发展经济,使其在当时的东欧国家中居于经济发展前列,某些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甚至和发达国家相近,这就是新南斯拉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