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盛伟 通讯员 卢奇正 发自西藏那曲

8岁的藏族小姑娘央措笑了,奶奶嘎桑说,这是孙女笑得最开心的一次,孩子终于能看上梦寐以求的电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5月16日,央措所在的那曲市申扎县卡德镇卡德自然村通电了,这是藏北高原偏远村落,海拔4700米,总共只有3户10口人居住。此前这里居民靠烧牦牛粪供暖,照明电则依靠屋顶上太阳能。

“国家不计成本,我们不计得失为贫困地区通电,是为了让这里的村民能更享受更便捷的生活,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有了电,脱贫就有了希望。”国网衢州供电公司援藏对口帮扶组组长郑璇源说。

看上电视成了小姑娘央措难圆的梦

从申扎县城前往卡德村,需要翻越3座海拔5000以上的山峰,2条结冰的河流。沿途山高谷深,道路崎岖。翻过山口一路盘旋着向下,就到了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的卡德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德村离最近的行政村罗普村有近半小时的车程,此前小村不通电、不通水、不通网,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没电的时候,小孩进了县城就舍不得回家。”今年71多岁的嘎桑老人说,记得前年入冬前,她带着孙女央措赶到申扎县城,在大雪封山前购买一家人整个冬天的口粮。第一次来到县城的央措十分好奇,在一家商店的电视机前一动不动。

能在家里看上电视,成了央措心里难圆的梦。

看着眼前痴痴地望着电视的小孙女,嘎桑心里满是酸楚。“当时我就想,等家里有电了,一定要给孙女买一台电视机”嘎桑说。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在国家脱贫攻坚大战略背景下,2011年,世界海拔最高的输变电工程——青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结束了西藏孤网运行的历史。

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像嘎桑这样住在偏远、高寒、地处边境等广大农牧区生产生活用电一直未能有效解决。

为解决偏远山区人民的用电问题,当地政府实施了“金太阳”光伏工程,2016年,卡德村也像其他村子一样,用上了政府免费安装的光伏电,实现了“户户通电”。然而,光伏发电需要“靠天吃饭”,由于电力不足,电压不稳等原因,嘎桑和孙女的电视梦仍然未能实现。

援藏电力人说:一千年也不能回本但一定要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解决这里的用电难题,2018年起,国网衢州供电公司对口支援申扎县供电公司,投资1.45亿元,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579.903千米,为申扎县6个乡镇近3000户的农牧民通上放心电。

“申扎镇有个村子,离电源点非常远,一路上地形也不好,我们尤其需要重视。”援藏对口帮扶组组长郑璇源口中的村子正是卡德村。自从2018年来到那曲援藏以来,如何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成为了他的心头大事。

“今年是国家的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从乡乡通电到村村通电,再从村村通电到户户通电的过程中,哪怕只为1户人家,线也要架、电也要通。这种做法是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郑璇源说。

据了解,在西藏建设10千伏线路的成本每公里大约在6万元左右,而仅仅为卡德村3户人建设的线路就长达30余公里,造价近200万元。按照农户月正常用电量50千瓦时的电费计算,这个投资费用可供家庭用电1000多年,这还不算上日常的人工维护成本。

“也就是说,卡德村的电网建设一千年也收不回成本。让卡德村通电,体现的是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对贫困百姓的关怀。” 郑璇源说。

申扎县供电公司总经理武兴利也深有感触:“卡德村光是供电部分的投资就远远超过了建房的成本,但是我们仍然不惜代价。电力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只有有了电,山区的百姓才能看电视、上网,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有有了电,才有脱贫的希望。”

8个月,援藏电力人圆了央措的电视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卡德村架线通电历经8个多月,个中的苦郑璇源说“一言难尽”。

为高海拔地区通电,架设线路要翻越高山,运输靠牦牛运、马帮驮、人肩扛。申扎县地处羌塘草原,施工周期短,全年无霜期仅为110天左右。施工沿线经常有大雾和暴雪天气,能见度不到10米,山路陡峭泥泞,还常常有泥石流和岩石滑落。在进行卡德村项目竣工验收时,3名帮扶人员曾一天完成了412基电杆的缺陷检查,途中不乏翻山越岭,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和专业技能都是极大地考验。“每天我最担心的还是人员的安全问题,我们电力建设既要面对高寒缺氧,同时还面临着安全风险。”郑璇源坦言。

今年5月16日,卡德村用上了和县城一样安全、方便、便宜的直供电,也让村民们需要“靠天用电”和烧牛粪取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通电的人们,感谢你们!”嘎桑一家热情地招呼帮扶人员,并为他们倒上一杯暖暖的酥油茶。

从简陋的土坯房到一排排灰顶黄墙的新房;从简单的几块光伏板到12米高的电杆、笔直的崭新电线……8个月的爬山涉水,援藏的衢州电力人用点亮了藏区贫困村的明天。

嘎桑说,他已经买了一台电视,看上电视的央措高兴极了,天天跟着电视学习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