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寺庄背灯挎鼓”是河北省赵县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项目,清圣祖康熙三年起源于赵县县城东南部的南寺庄村,至今已有344年的历史,11代传承。该项目以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灯表演而得名,为民间鼓体乐舞,由3面高1米、直径1.2米的牛皮鼓和60面高约20cm、直径40cm的腰挎小鼓组成,有主鼓谱12番(套),踩街鼓谱一套,大街排、大得胜、雀恋窝鼓谱一套,鼓点韵律节奏明快,清晰激昂,表演动作传承有三步躺、四步转、颤灯、击鼓盘头过脑等诙谐、豪放、细腻,适于广场、街道行进表演,喜庆热烈,声震数里,气氛异常,内容健康向上,独具风格,堪称赵州一绝。是节日庆典极具特色的表演项目,深受群众欢迎。

1980年5月,河北省群艺馆、河北省歌舞剧院和赵县文化馆联合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由原生态表演提或为舞台表演形式。当年参加石家庄地区民间艺术调演,获挖掘整理奖、表演奖。1982年参加河北省业余文艺汇演,获挖掘整理奖。1983年进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被评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优秀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冬,南寺庄村委会对濒临失传的背灯挎鼓项目进行扶持,扩大表演队伍,招收训练新队员60名,聘请市、县专家精心指导编排。2007年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参加石家庄市第四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五省市鼓乐邀请赛,获“铜鼓奖”。新华社、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搜狐网、河北政府网、河北日报、河北青年报、河北都市报、大众科技报、山西日报、三晋都市报、山东日报、石家庄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对其进行了报道。2009年1月26日中央电视台1频道新闻联播、2009年1月24日中央电视台4频道中国新闻对其迎盛世新春活动情况进行了报道,使这一文化艺术名扬全国。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加第二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展演,成为一大文化品牌。

赵县生活圈 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