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记者程瑾

五月的渭南,花开满城。

旭日东升的清晨或华灯初上的夜晚,漫步渭南城区,伴随着花香的,还有随处可见的文明踪影:整洁的街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创建等公益宣传广告随处可见;斑马线前,文明礼让的暖心画面映入眼帘;寻常日子里也因市民成为习惯的文明举止而倍添温馨。

文化艺术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交通安全主题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使用,渭南标杆、渭南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志愿服务活动等公民道德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我市文明城市创建更加靓丽多彩。

文明,成为秦东最浓厚、最亮眼的底色。文明创建,已经成为秦东百姓迈向美好生活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

上下同心 全民参与

谱写创建为民协奏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渭南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坚持把人民的需要作为创建导向,以创建为民的情怀、坚持不懈的努力、求真务实的作风,依靠全市人民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性民生工程,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创建为民、为民创建,着力在完善城市功能上谋实效、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上出真招、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上求创新,坚持精细化管理,实现共建共享共荣,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市上领导在调研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时强调。

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号角已经吹响,唯有上下协作,才能奏出一曲创建为民的和谐乐章。

为加快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步伐,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宣传部长任常务副总指挥,四大班子有关领导任副总指挥,30多个市直部门和四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对创建工作实施统一领导。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积极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部门包路段、包考察点位、包社区工作机制,强化市级部门月检查、汇报、通报等机制,实施四区、市级部门创建工作季度通报工作机制、镇办月检查排名工作机制,机关科室包四区包项目组包部门工作责任,定期深入包联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督办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细落实。

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在市级领导的积极带领下,各级各部门迅速响应,在街道、社区、镇村,万余名网格员不留盲区、不留死角,走遍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小区,征求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用脚步丈量城市文明。

如今放眼秦东,从机关到社区,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人人参与创建,个个奋勇争先,凝聚了全民创建的磅礴力量,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创文格局,奏响了动人和谐的创文乐章。

以人为本 加快整改

内外兼修塑造城市之美

清晨,走进站北农贸市场,熟食类、蔬菜类、生食类、水产类等区域都有醒目的标志,各门店都悬挂着营业许可证,市场内秩序井然。说起站北农贸市场的变化,前来买菜的群众有说不完的话。“没改造之前,还没进来就能闻到一股味,地上烂菜叶子、果皮纸屑随处可见。现在不一样了,政府把这一改造,原来的摊位都变成了门店,卫生更不用提了,家家自觉打扫。创文这成果,咱老百姓可是真切地享受到了。”市民魏海军说道。

站北农贸市场的变迁只是我市创文的一个小小缩影。自创文工作开始之初,我市就坚持问题导向,对标补齐短板,细致入微提升城市颜值。针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存在的脏乱差、设施不全、绿化缺失等问题,采取项目建设、改造改善、规范提升等综合措施,重点实施“十二项提升工程”,相继打通断头路47条,完成城区“四纵四横”升级改造,高标准建设了渭清公园等休闲场所。瑞泉中学新校区、渭南初级中学、渭河小学等中小学校也相继投入使用。这些举措极大改善了市民的人居环境,满足了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与此同时,针对《百姓问政》栏目曝光的7类44个问题和市民热线反映的13个问题,召开四区及市级相关职能部门整改工作会议,明确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强化督查督办,确保曝光问题在一周内全面整改到位。

依托创文这个载体,曾经“路不平、灯不明、水不畅”的背街小巷成为景观路,一大批便民设施建成,所有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回归公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与身边点滴的变化,犹如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大礼包”。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处处看得见的变化,共同擦亮了城市文明底色,不断增强市民创文获得感幸福感。

以美怡人 榜样引领

奏响崇德向善主旋律

“文明创建,有你有他必有我”“文明礼让,平安是福”……行走在渭南城区大街小巷,驻足广场公园,细看沿街商铺、窗口行业,一幅幅公益广告,犹如一股股清风扑面而来。

而更美的风景,在人们心中。

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期,城区主次干道交通路口,都能看到红马甲的身影。

“你好,这里是非机动车停止线,请不要越线停车……”5月12日,国贸十字文明交通志愿者小张正在维持非机动车道的秩序。

不仅在交通路口,每天成千上万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敬老院、福利院、留守儿童学校、孤寡老人家中……我市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24.4万余人、2518支志愿服务队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心,为这座城市注入大爱情怀,更为创建工作增添一抹暖色。

还有一群人,他们平凡、简单,却在创文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渭南标杆。

41年如一日,先后接诊病人10万余人次,外出行诊万余人次,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乡村里的120”的刘永生。

27年扎根大山深处坚守三尺讲台,把青春年华播洒在教育事业中的詹小翠,凭着“哪怕只有一颗糖,也要留给孩子们”这样朴实的信念,在孩子们心间播种着知识和希望。

勇立潮头、敢闯敢试,让发展设施农业的概念进入了千万百姓家的蒲城县龙阳镇东王村党支部书记张六三,让昔日的“烂摊子”一举成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黄土地上的好支书”。

从“渭南标杆”到“陕西好人”“省级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从“万条家训进万家”到移风易俗,我市打造了一批城市思想道德建设的品牌,奏响了文明动人的美丽音符。去年,我市1人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1人荣登“陕西好人榜”,23人获得渭南市第七届道德模范。4名个人、2个组织、2个项目、2个社区获得全省志愿服务“四个最美(佳)”荣誉称号,30名个人、18个组织、10个项目、6个社区获得全市志愿服务“四个最美(佳)”荣誉称号。

崇德向善,已成为浸润渭南老百姓心田的正能量,成为催人奋进的道德标杆。

文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深知,我们迎接的不仅是历时三年的“大考”,而是永不停步的“长考”。

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个渭南人,我们都将以文明的姿态,与这个城市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