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印度政府已在全印范围内划拨出约46.1万公顷土地,5000平方公里,也就是两个深圳大小,专门用于吸引安置从中国撤离的外国企业。

印度政府认为,土地问题,一直是制约外国企业对印度投资的瓶颈。此前,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韩国浦项制铁公司对印投资,都因为在征地环节出现问题,而最终失败。为此,莫迪政府一直都在与各地方邦密切沟通合作,希望改变这种局面,以吸引那些准备从中国撤资的外国公司。

印度政府还积极推动建设22条高速公路,希望打造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印度政府已经将电气、制药、医疗设备、电子产业,作为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要求印度驻外机构加大上述领域引资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鉴于当前的全球供应链格局,以及印度自身的营商软硬件条件,想取代中国地位,恐怕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打磨。

只有土地,还不足以吸引广大欧美日企业,蜂拥而入印度市场。

妨碍印度接收欧美日企业,替换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基地的因素,还有很多。

第一,中国有深厚的产业链优势。

生产线和供应链之间的粘性,比人们理解的要强得多,很难在一夜之间,就把它们一分为二。

中国提供的是完整的基础设施,如大港口和高速公路,任劳任怨的劳动力,以及精密的物流系统,这些都是满足国际公司运营,产品能够严格交付的关键因素。

第二,印度市场比较孤立,跟其他国家不合群。

从生产角度来说,印度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全世界主要供应链。

2019年,在经过7年的谈判之后,印度突然退出了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本来印度可以和中日韩+东盟10国达成自贸协议,印度这样的决定,让印度自绝于亚洲主要国家,自我隔离,无法向欧美企业,提供进入亚洲主要市场的便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的问题在于,在印度设厂,只能在印度销售,不能销售到其他国家。

全球贸易开始遵循“就地销售”模式,各大公司都在靠近原材料的地方生产,而不是远渡重圆全部都拉到中国生产,而且将生产与产品需求地区拉近,所以地区融合特别重要。

第三,印度政府政策朝令夕改,对于外资不友好。

当年,手机巨头诺基亚进入印度市场,就被印度税务局盯上,给予巨额罚单,活生生的把诺基亚逼走了。

所以,现在很多外国投资者,进入印度开设工厂,心里都直打鼓,生怕什么时候印度政府上头,找麻烦。

印度的政策,非常不稳定,朝令夕改,监管政策一会松,一会紧。

近期,印度政府就颁布一系列不友好的政策,禁止电子商务公司销售非必需品(请问什么是非必需品),调整外商直接投资规定,不准来自邻国的资本进入印度投资并购,不让中国企业来抄底印度。印度已经利用疫情,在自身周围建起了一道保护墙。

印度总理莫迪最近在向全国的一次讲话中,倡议要为“地方发声”,也提高了外国公司争取印度当地合同的门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如果跨国公司逃离中国,不选印度,又会选谁呢?

由于中国劳动力和环境成本增加,跨国公司在大约10年前就开始把生产线从中国搬迁到这些地方。最近几年中美贸易紧张关系,使原本缓慢的迁移过程,突然加速。

现在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取代中国。如果能够取代,那一定是好几个国家。

越南、孟加拉、韩国和台湾地区,都在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后受益。

韩国和台湾地区是提供技术高端产品生产,而越南和孟加拉是提供低端产品生产。

附:长期坚持原创不易,如果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大家点赞转发,支持我继续创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