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脱贫攻坚这段征程中,面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无数扶贫干部肩负使命,打点行囊,走出办公室,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挖掘脱贫金点子,规划扶贫蓝图,帮扶贫困户解决难题。让我们定格元宝山区扶贫干部工作的身影,收集他们生活的点滴,一同感受他们以苦为乐的浓浓真情……

一颗闪耀在扶贫路上的“星星”

“扶贫工作在常人的印象中,往往是和“艰辛”、“汗水”,但对于我来说,扶贫工作并不是苦差事,而是点燃青春岁月的一把火。”——冯星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是深夜,小五家乡政府四周静谧,但办公室门缝中却散射出丝丝光线,推门一看,原来扶贫专干冯星梅还在对扶贫资料进行整理、核实。

冯星梅,一位年轻的90后姑娘,这已经是她担任小五家乡扶贫专干的第四个年头,对于扶贫工作早已得心应手的她,因扶贫资料的收集、汇总、上报繁琐而复杂还是会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

要想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必须形成稳定发展的产业基础。“我们乡的规划目标就是,一个村打造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产业链,集中力量办好一件事,就可以带动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收入。”冯星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合小五家乡农业种植、生产基础等特点,经过小五家乡上下共同努力,一个个产业落地生根。2019年,谢家营子村特色南瓜项目争取财政专项资金30万元,种植特色南瓜230亩,项目覆盖谢家营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10人;大营子村种养加一体化扶贫试验示范项目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7.04万元,成立农民讲习所,对贫困户和一般户进行技术培训;新井子村冷棚建设项目争取财政专项资金220万元,新建钢构冷棚34栋,加大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力度,覆盖新井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141人……每一个项目落成的背后,都离不开多方奔走、协调对接、通宵达旦、一遍遍修改项目实施方案的冯星梅。

四年前,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人担心她娇气吃不了苦,干不了扶贫,有人认为她不知道怎样去和老百姓相处,可是他们错了,四年的时光,换下漂亮的裙子,暂别性感的高跟鞋,冯星梅作为一名女干部不娇气、不做作,走访调研,宣传政策,整理档案,每一项工作她都做得十分出色。

一缕为村民送去温暖的“春风”

“在哪里驻村,哪里就是我的家。村民就是我的家人,家里有困难,解决一件是一件。——李树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书记,我年纪比你长几岁,以后我就是你姐姐,咱们是一家人。”宋翠侠激动地说。宋翠侠是风水沟镇庄头营子村的一位贫困户,她口中的“李书记”就是庄头营子村现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李树春。

这段感人的“认亲”还要从宋翠侠突发脑梗说起。宋翠侠的老伴是一位残疾人,平日里内向不爱讲话,家里大事小情全靠她来操持,她既是顶梁柱又是主心骨。李树春去家里探望因脑梗留下严重后遗症的宋翠侠时,发现她从炕边到门口不足一米的距离都走得十分困难,原本性格开朗的宋翠侠眼泪止不住地流:“家里本来就没有什么钱,现在我又变成这个样子,可怎么办啊……”了解情况的李树春向她详细解释了报销流程,最终宋翠侠报销回了8000多元。他不仅帮助宋翠侠解决了困难,还鼓励她不要放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李树春的帮助下,宋翠侠重拾信心,认真锻炼,一年后除了口齿还不太伶俐,身体基本康复了。宋翠侠打心底里感激李树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庄头营子村因病致贫的家庭不在少数,对于健康扶贫政策,李树春没少做宣传,他带领驻村队员挨家挨户进行讲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家里有老人、有长期慢性病史的家庭,从类别对号到政策规定,从住院手续到报销流程,一项一项地教,现在庄头营子村的村民个个是健康扶贫政策的“明白人”。

李树春就是这样,把贫困户当亲人,哪怕再小的事都替他们考虑到,这使他与贫困户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回想起初到庄头营子村的场景,李树春感慨万千:“刚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村民对我的工作不太支持,现在村民见到我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只要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我,家里的事也都愿意跟我说,我既感动又自豪。”

一座托起村民幸福生活的“山峰”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要全力以赴,尽职尽责,不仅带领群众在经济上脱贫,更要让他们在精神上鼓足干劲,走向幸福生活”。——赵永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安屯村委会斜对面的石阶上,每天都有一群老大爷围在那唠嗑儿,一个年轻的身影时常“混”在其中显得有些特别。这人三十几岁的模样,戴着一副框架眼镜,文质彬彬的。他就是美丽河镇新安屯村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赵永峰

2018年,赵永峰驻到新安屯村。通过走访调查,他发现这个村既没有集体收入,也没有产业项目,更没有青壮劳动力,最主要的是“我的第一印象不是村子本身穷,而是这里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努力改变现状、向上奋进、团结协作的凝聚力”。

赵永峰坚信“只要肯干就不会贫困”。以前村里有个懒汉名叫孙亚军,仅凭着家里的几亩地为生,其他的什么都不想干。赵永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鼓励孙亚军到附近的板厂打工,可孙亚军不为所动。于是赵永峰只要见到孙亚军就给他“上上课”,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十遍,孙亚军实在忍受不了赵永峰的“折磨”,“赵书记,您别说了,我去还不行嘛。”干了一段时间的孙亚军突然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生活也有了可喜的变化。“如果不是赵书记‘逼’我,我可能还像以前那样混日子。”孙亚军高兴地说,“现在每天去上班已经成了习惯,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入户走访到贫困户张国军家,赵永峰总受到不小的冲击。那满满一墙的奖状格外醒目,显现着张家大女儿的刻苦与优秀,可回过头看看这个身材瘦瘦小小、穿得破破旧旧的女孩,赵永峰心痛不已。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说到底,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都是吃了没文化、没技术的亏,只有学习才能拥有改变未来生活的能力和底气。为了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让孩子安心接受教育,赵永峰建立贫困户子女在校学生台账,为符合条件的孩子申报各种资助,还积极寻求爱心企业的帮助,给孩子们提供助学金。

他常常为了别人的孩子四处奔走,可很多人却不知道,赵永峰的孩子出生与他接到驻村通知仅相隔一天,一边是组织的重托和使命,一边是需要关心的妻子和孩子,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妻子给予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鼓励他不仅要做更要做好。赵永峰舍小家为大家,短短两年时间,就让这个自治区级贫困村焕然一新。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60后的李树春、80后的赵永峰、90后的冯星梅,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丰富、厚重了千千万万个李树春、赵永峰、冯星梅的人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他们用自己的责任、担当、热心、勤劳,谱写出新时代扶贫干部初心与使命的华丽篇章。

(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