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溧阳市供电公司有位牛人

叫张俊

从退伍军人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路走来

一路精彩

今天跟着小栗来认识他吧

人物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俊,笔名黑凝,男,1968年4月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溧阳市农电工程建设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1987年10月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二炮兵80814部队,从一名普通的农场战士,成长为司务长、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服役期间,受嘉奖两次,获评优秀士兵一次、荣立三等功一次。1990年12月退役。

回到家乡溧阳在电力单位工作,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热心公益事业,铁肩担道义,勇于担当,敢于牺牲,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职工,先进事迹曾在《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华东电力报》《江苏电力报》《溧阳日报》《溧阳时报》及溧阳电视台、融溧阳等媒体得以广泛宣传。

他热爱生活,扎根乡土,业余时间坚持自学,勤于创作,近年来以家乡濑水河为背景,创作发表讴歌家乡人民的中短篇小说、散文二百万余字。作品获全国电力职工文学创作特别奖、中国小说学会优秀作品奖、中央企业“五个一工程”奖,2017年度荣获江苏省基层文学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他成为溧阳本土第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心公益事业,彰显大爱情怀

2009年,同学谈春光不幸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病中倾尽家资。张俊得知后第一时间资助2000元,并发挥自己人脉关系,利用所有业余时间,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在同学中成立爱心基金会,向全社会筹集17.7万元爱心善款,及时给患者治病,挽救了一条生命。

“挽救一条命,感动一座城”, 他的爱心事迹在全国多家媒体报道,他的善举在全国电力系统及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在2009年度十件感动常州供电公司大事评选中,该项善举高票选入“头条大事”。

张俊的善心,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坚实的根基,无论国家有难,还是群众受困,他都会伸出援手尽一己之力。汶川大地震,他第一时间捐款、捐衣;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既通过单位向疫区献爱心,又向市慈善总会捐出1000元;当红十字血库告急时,他首当其冲跑去献血,至今,他已义务献血十余次,献血量达4000ML;在创建文明城市时,他又跃入文明宣传志愿者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疫挺身而出,甘当逆行勇士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踊跃投身抗疫一线。正月初一,他就返岗抗疫,投入居委会指定的小区“楼道长”工作,主动担当最困难的工作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居民们困疑、不安,他走家入户,用必胜的信念传递温暖,用亲人般关爱消除误解。仔细摸排所责任楼道居民人员情况、生活情况、健康状况,及时填报各类人员情况表上报居委汇总,每天至少两次。为减少居家居民在疫情期间的焦虑、恐慌、不安,他建立楼道微信群,及时向居民传达、宣传官方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所负责的楼道中,有五户年老居民,子女不在身边,微信不会使用,消息不能畅通,还有一户为久病体弱居民,平素生活就不够方便,他每天至少一次,挨户上门问寒嘘暖,消除老人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采购必需生活用品、药品。他的真情感动了小区居民,大家称他为“楼道卫士”。

同时,每天一小时,协助小区保安,在小区进出口执勤,对本小区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对非本小区人员进出进行登记。他办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俨然是位训练有素的专职人员。为了增强全社会的抗疫力量,他还动员女儿报名当抗疫志愿者,让女儿发挥一技之长,配合市电视台、融媒体宣传防疫知识。

刻苦自学成才,弘扬社会正气

张俊与高等院校无缘,但和文学创作有意,在中学时代就爱好写作,进入军营成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退役后虽然奋斗在最基层,但手中的笔从未停下。别人休息他阅读,别人睡觉他挑战夜战,像挤海绵一样挤出时间,把自己逼上了业余作家道路。

近年内,他先后出版长篇报告文学《谁仗长剑指蓝天》、中篇小说集《蝴蝶谷之泪》两部作品,在《清明》《雨花》《青年文学》《边疆文学》《青春》《滇池》《脊梁》等作家专业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二百万余字。作品获全国电力职工文学创作特别奖、中国小说学会优秀作品奖、中央企业“五个一工程”奖,多部作品获政府文学艺术创作成果奖。2019年6月,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是溧阳本土第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为退役军人自学成才典范和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以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为引领,书写正能量,传播正能量,讴歌伟大时代。2017年8月,他走进神秘西藏,奔赴世界海拔最高的电网工程——西藏藏中和昌都电网联网工程的工地上,现场采访建设中的电力勇士们。他不畏艰难困苦,冒着高原缺氧的风脸,迈足横跨西藏东中部三个地市、十个县区,翻越海拔5290米的东达山段,走遍工程区所处西藏中东部横断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区及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三条大江,也踏遍了拉乌山、东达山、业拉山、色季拉山等垭口,出色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篇报告文学《谁仗长剑指蓝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气呵成。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五万多电力建设大军,在“生命禁区”之中,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富民兴藏,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生命极限,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雪域高原筑起世界电力建设史新的丰碑。他的作品,成为人类电力史上的一部光辉篇章。

张俊,用自己爱的奉献与奋斗的足迹,刻写出一名退役士兵的光彩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栗|栗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