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无论是小城镇还是大城市,城市文明之魂是进步的标志。玛多县矗立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城镇,街巷整洁,基础设施齐备;这里扶老帮困、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不缺精神文明烙印;这里好人好事随处可见……

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你能触摸到“六位一体”,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效应,感受到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进程,内化到社会治理后所激发出的动力。这个我省人口最少的县,几乎人人的心里充满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激发着道德力量,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村庄社区越来越美

在玛多县随处可见“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政府层面也推出了《玛多县创建文明县城建成全面小康应知应会手册》等宣传册,倡导社会文明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入心。

来过玛多县的人,都会感慨:这里不但花草肥美、牛羊成群,整体布局更是“眉清目秀”,平坦的水泥路旁,小楼林立,路灯整齐,漫步在大街小巷、文化墙、宣传栏、广告牌、电子显示屏上的文明宣传视频随处可见,让广大干部群众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感受着正能量的熏陶。

5月10日,记者走进玛多县扎陵湖乡,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沿着小道向前走,花草树木间一块块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牌整齐排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这样的场景,在全县的乡村随处可见。

扎陵湖乡卓让勒那村“第一书记”杨永智介绍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扎陵湖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幸福指数、安全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群众脸上时时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上级党委对扎陵湖乡各项工作的关怀支持,得益于每一个乡镇干部的‘倾心付出’,得益于每一个家庭的‘全力守护’”。

近年来,玛多县始终把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以“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培育了“文明家风”的各项活动,提升了“文明民风”;一系列文明创建为抓手,营造了“文明社风”,有效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创建州级文明典型78个,县级文明典型176个。

树立典型,引领文明风尚

建设精神文明,需要人人参与、久久为功。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会的文明离不开家庭的文明,好的家风才能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玛多县以寻找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创建评选活动,倡导现代家庭生活理念。今年,该县的1户牧民家庭被评为全省最美家庭、1户家庭被评为“美丽庭院”家庭、830户家庭被评为“五星级文明户”。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59岁的牧民多公,在2000年的时候妻子因病导致下肢瘫痪以后,他担负起了家里的一切事情,也承担起了照看妻子日常起居,家人很融洽。许多人问多公:“为什么你的家庭如此融洽?”多公认为,只要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思考问题,那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

俗话说: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在花石峡镇吉日迈村,提起村民卓青一家,那是人人羡慕的幸福之家,全家共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还有一双儿女,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受到全村人的一致好评。

2015年3月的一天,村民罗保因车祸不幸去世,罗保上有老、下有小,一下子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得知情况后,卓青一家人立即赶去帮忙解决问题,安慰老人孩子,送去钱物,使得罗保一家渡过了难关。

“他们把助人当做幸福,把孝亲当作责任,把敬业当作立身之本。爱心是他们的接力棒,无私是他们的真本色……”这是果洛州委对荣获第三届果洛好人称号的玛多县的西子、更曲、刘小海、叶云、华阳措等人的颁奖词,也是全州各族人民对他们的最高褒奖。

抓生态文明建设,塑美丽江源形象

近年来,对于地处“三江源”核心地区的玛多县来说,建设绿水青山是他们的最大使命。更登尖措是玛多县扎陵湖乡的一位牧民,也是一名生态管护员。他说:“我们每天都要进行日常巡护。因为巡护面积大,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

黄河源区涉及玛多县的黄河乡、扎陵湖乡、玛查理镇的19个行政村。全县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护的要求,设置生态管护员3042名,全面推进“管护员+服务”管理模式,鼓励管护员们主动投入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

“现在牧民变为草原保护者,都积极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中了。”更登尖措说,“我们扎陵湖乡尕泽村划分为几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网格长和网格员,今年春节前后下大雪,我们帮助疏通道路,帮助村里群众运送物资、颗粒饲料和青干草,还在几处固定区域投放饲草料救护野生动物。”从进县城的三岔路口到县城3公里的路段,无论寒暑,每天能看到生态管护员更曲夫妇的身影,他们是玛查理镇普通的环卫工人。

玛多县“三岔路口”,这是进出玛多的咽喉要道,也是县城的“门面路”。这里车多人多,过往司机和行人有意无意遗留下的垃圾自然就多。更曲夫妇每天进行清扫,并对乱扔杂物的路人提醒,要文明出行。也因此,更曲夫妇成了玛多县“文明”示范典型。

抽调懂藏汉双语的生态管护员组成宣讲团,不断开展创建“五星级文明户”宣讲活动,通过政策+文艺的形式,以小品、歌舞等表演形式助力宣讲、悬挂横幅、编印发放宣传口袋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牧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知晓率。

近年来,玛多县荣获了青海省“文明县城”称号,青海省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等荣誉,有力地引领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让文艺走进基层,加大文化惠民的力度

近年来,玛多县开展文艺下乡活动,深入村社、校园、社区、企业开展文艺汇演,在精神文明宣传中,实现文化惠民。

为传承和发扬格萨尔文化,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推动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承,玛多县率先在全州开展格萨尔文化进校园(文化兴趣课)活动。

5月11日,华灯初上。在玛多县党政综合楼前的黄河源广场上人开始多了起来,音乐声开始有节奏的律动,伴着晚霞的余晖,随着节奏起伏,队形已然成型,牧民群众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玛查理镇江多村25岁的桑措吉,自小在玛多草原长大,外出学习回来,让她对玛多有了别样的感受。她说:“以前觉得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幸福,而脱贫后的我们正在向高质量高品质生活迈进,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反映了近年来玛多的变化。”

草原人更多地看到了玛多的新变化,牧民物质和精神文明双双得到了提高,各类基础设施、办学软硬件、就医环境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玛多河源儿女戮力同心,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生动实践和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