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提前退休的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Patrick Nijs)和妻子邓旻燕一起来到云南昆明东川。七年间,两人建立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农场:“无农药、无化肥”种植模式让农作物自然生长;拒绝使用一切化学清洁剂,生活废水可重新用于灌溉农田。

奈斯觉得,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运动,而不是总想控制一切。“我们本质上是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是世界的主人,我们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一点,我们将摧毁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和妻子邓旻燕。

驻华大使提前退休到云南当农民

5月8日下午,因为记者的到访,帕特里克·奈斯穿上了久违的藏青色竖条纹正装和锃亮的黑色皮鞋。他挑选了一条颜色大红的领带,西装左口袋里搭配一条红底白点的真丝手帕,露出浅浅的一叠。

访问完成后,奈斯换上了休闲衬衫和居家裤,黑皮鞋也换成了黑色软底凉鞋,悠闲地靠在院子里的躺椅上,眺望着远处的农场和大山,享受着傍晚前的最后一抹落日余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在农场。

奈斯今年已经70岁了,这是他在中国生活的第23年。在公开场合,他有多个响亮的头衔:比利时王国前驻华大使、终身荣誉大使,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的联合发起人等。而在云南昆明东川区乌龙镇园子村,奈斯是那个被村民幽默称为不用化肥农药种地的“老外”。

奈斯的农场位于云南昆明东川区乌龙镇园子村,这里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上。遇到大雾天气,不远处的群山间云雾缭绕,推开窗就能看到奔涌流动的云海。空闲时奈斯常常穿上工作服、戴着草帽走进农场的梯田和树林。播种、除草、浇水、堆肥……如果不是帽子下那张欧洲面孔,埋头干活的奈斯和园子村的其他大爷看起来并没有太大不同。

七年前,奈斯放弃了到土耳其继续外交工作的机会提前退休。他和妻子邓旻燕到多地“考察”,随后在妻子老家昆明市东川区承包下约30亩的荒地,开始二人的农场事业。从外交官到农民,一开始很多朋友和亲人都不太理解奈斯夫妇的选择。说起其中缘由,奈斯告诉南都记者,“有点儿复杂”。

“当你要退休的时候,你会考虑什么事情对你是最重要的。”奈斯对南都记者表示,他一直关心因不合理利用资源而造成地球资源枯竭的问题,想为之做些什么。退休之前,他一直忙于工作,迟迟没能付诸行动。认识妻子邓旻燕后,他开始了解云南,他发现,“云南是一个自然宝藏,这里的生物多样性让人震惊,这里有大自然的灵魂。”

“世界正在面临一场生态危机。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生命从地球上消失的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得多。而我的农场就是一个希望尽一切可能恢复小型生态系统的项目。”

耕耘7年不施化肥长出各类作物

回忆起对农场的最初印象,奈斯说,“这是一片毫无生命力的荒地”。因为许久无人耕种,梯田里、山坡上长着杂草,或是裸露板结的红土,“如果不施化肥,几乎不可能在这块土地上长出任何作物。”

农场的生活环境也一度很糟糕。2013年春节,奈斯和妻子、女儿三人第一次搬进农场居住。那里距离昆明城区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农舍是一栋用砖头新砌成的简陋民居,无法抵御高原冬夜的寒意。抵达农场的第一晚,一家三口挤在一张床铺上,每个人都穿衣戴帽“全副武装”,床前还放着一个炭盆供暖。他们向南都记者回忆,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床上的半截被子都被熏黑。

虽然周围朋友并不看好他们的农场生活,但奈斯和妻子并没有想过放弃。经营农场的第一步便是改良土地。这些年,奈斯和妻子坚持“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农药”,使用天然牛粪、羊粪等让土壤自然恢复肥力,作物沐浴着阳光雨露自然生长。

除此之外,农场还拒绝使用所有化学洗涤用品。有一次,到农场帮忙的工人想问邓旻燕要一些洗涤剂来用,后来才发现这些“洗涤液”是女主人自己用皂角制成的。“因为我们农场的生活废水会被收集起来用于农作物灌溉,如果用化学洗涤剂,担心会造成污染土壤。”邓旻燕向南都记者解释。

大山里的生活安静而缓慢,未经化学肥料催化的植物似乎也恢复了笨拙的天性:大马士革玫瑰种下一年多却只长不到一米高;苹果树只能慢吞吞地吐几个花苞,结两三个果子,直到第7年才迎来大面积的盛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奈斯经营农场的玫瑰。

奈斯和妻子也为这片土地渐渐复苏的生命力而高兴:没有施过农药和化肥的萝卜成熟了,奈斯拎着一根大萝卜走回家快到家门口时,忍不住让妻子给自己拍照纪念;农田里发现一只不足手指长的小蚯蚓,邓旻燕惊喜不已,她觉得这可能是农场自生的蚯蚓,是土壤改良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耕耘,奈斯的农场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农场30亩土地中,有一半是原始松林,另一半则种植了农作物、玫瑰花、各类果树、蔬菜、中药等。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相较几年前的图片,原本裸露的梯田上也出现越来越多的绿色团块,土壤颜色也明显加深——土壤里的腐殖质增加了。

2019年底,农场的新农舍装修好了,房间里终于装上了地暖和抽水式马桶,并设置了多个客房。农场的生活环境变好,来农场拜访的客人也明显变多。“要想让别人认可农场的理念,需要让别人先喜欢上这里。如果别人都不愿意在这里呆着,那一切都是空谈。”邓旻燕认为。

希望年轻人参与乡村建设

奈斯向南都记者介绍,建设农场的理念来自朴门永续农业(Permaculture),这种理念主张效法自然。2018年9月,奈斯还曾邀请了《朴门农艺》作者赛普·霍尔泽(Sepp Holzer)的徒弟Zachary Weiss到农场做客讲授经验。此外,奈斯也和妻子时常常去国内其他农场参观“取经”。

关于农场未来的发展,奈斯说计划通过两个方式盈利。一个是销售农场的农产品,比如玫瑰花、蜂蜜、中药等;另一个则是希望举行传播农业知识的小型培训会,以及开设文化、艺术体验课程等。

与此同时,农场的改造也在进行中。奈斯想把占农场一半土地的针叶林改造成为一个多样化永续森林,要把松树换成其他能够提供养分的乔木,最后创造一个由乔木、灌木、地面组成的微型生态系统。“想完成这个系统需要很多时间,而一旦完成,这个生态系统就能自己运行,这无疑要花费很多时间。”奈斯说。

他希望把这座农场做成一个展示永续农业的窗口,并将这种理念推广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 ,“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喜欢乡村生活,而不是每个年轻人都离开乡村到到城市工作。乡村应该复兴,让这里的人们重新为乡村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奈斯喜欢中国的“道”。他觉得道家思想和自己的农业理念也有契合之处。

“道家‘顺势而为’的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与世界的能量同行,而不是正面对抗。”奈斯向南都记者表示,人类也应该顺应自然的运动,而不是总想控制一切。“我们本质上是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是世界的主人,我们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一点,我们将摧毁一切。”他说。

奈斯说他会一直留在云南昆明东川,继续永续农业的探索,“我认为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只想尽我所能去做该做的事,听从我内心的指引。”

采写:南都记者 毛淑杰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