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通常人们认为新型病毒只是一个医学问题,其危害只是针对人类生命健康,从而忽略了传染病事件呈现的另一种更大范围的危害:这就是新型病毒或者传染病事件爆发后出现的各种流言和谣言。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流言、谣言可以造成社会中人们更广泛的心理恐慌,进而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因此,除去传染病事件本身,其附带的负面社会影响不可忽视,也应全面引起各方的重视。

文|阮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消息,2019年11月12日,北京市确诊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2例肺鼠疫病例,北京、内蒙古两地通过加强病例救治和疫情监测,强化应急处置措施,依法及时公开疫情信息,面向公众开展健康科普等让疫情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之所以要加强疫情信息公开和科普,正是因为网上出现了很多谣言或者是夸大其词的信息,例如:“鼠疫无药可治”;“鼠疫是一号病”;“不要出门、不要去医院”等等。距离上一次鼠疫爆发已经过了百余年时间,因此鼠疫已经被很多人忽略和陌生,鼠疫的突然出现,人们一时间难以正确、全面认识,因此导致谣言的传播,并引起公众的恐慌。其实在现代医学条件下,鼠疫可以通过规范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且及早就诊,治愈率很高。

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也包括久未出现的传染病新近突然“死灰复燃”的情况)的出现和爆发对人类造成直接的生命健康威胁,历史上几次瘟疫的爆发还曾造成区域人口的骤然减少。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21世纪爆发的传染病疫情事件,例如非典、甲流感等其造成的死亡已能最大限度的得到控制。通常人们认为新型病毒只是一个医学问题,其危害只是针对人类生命健康,从而忽略了传染病事件呈现的另一种更大范围的危害:这就是新型病毒或者传染病事件爆发后出现的各种流言和谣言。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流言、谣言可以造成社会中人们更广泛的心理恐慌,进而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因此,除去传染病事件本身,其附带的负面社会影响不可忽视,也应全面引起各方的重视。

一、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社会危害类型分析

(一)导致公众心理恐慌

对新型病毒或者传染病事件的各种传闻,加重了人们对未知病毒或者对病毒本身的认识恐慌。如非典期间,一线医护人员、非典患者接触人群,高校封校中的大学生,被隔离的人群,以及运输服务业的职工均有明显的心理症状,其中突出的问题包括人际敏感、焦虑、恐怖。非典事件在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伤害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效率,幸福感等。在心理问题产生、恶化后,也甚至影响人的行为积极性,导致一些消极行为的出现,例如轻率的听信谣言,加入抢购潮等。在人人自危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心理健康程度下降的同时其积极行为将会减少,人们开始变得自私以求自保。

(二)危害社会经济秩序

一些不法商贩,趁非典病毒未明确之际,大肆发布各类谣言,例如食醋、香烟、板蓝根等可以杀死或预防非典病毒,或造谣称食盐、大米等生活必需品会供应不足,于是引发抢购潮,不法商贩则趁机哄抬物价。谣言先是引导一部分不明真相(如文化科学素质较低的人群)的人群参与抢购,进而带动对谣言存疑,甚至反驳的人士加入抢购潮中。在抢购潮中,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抢购,由于人们担心可能造成自身生活物资的短缺,必然也加入到抢购潮中。抢购潮一旦形成,其形势一时将难以阻止。同时,抢购潮还可能带动其他相关商品涨价,全面扰乱整体的社会经济秩序。

(三)进而危害社会公共秩序

新型病毒或者传染病事件的出现,流言、谣言总是率先发作,而科学辟谣总在事发之后。在初期,科学家对新型病毒自然缺乏对策,短期内难以找到有效药物以及攻克办法,破解新型病毒通常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破解之前,公众多是恐慌的,加之谣言的出现,会加重公众的不良心理体验,继而可能出现对医学界、对政府相关举措的不满和抱怨,进而可能发生对公共秩序的破坏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社会影响产生的根源剖析

(一)人们对病毒本身尤其是未知病毒迫切的认识需求

尤其新型病毒发生后,科学家甚至无法给其一个合理的定义和命名,人类必然经历全体无知、惊慌的阶段。当有别有用心的人给出新病毒未经证实的解释、信息时,恰恰满足了人们对未知病毒认识急切的需求,因此谣言无论如何没有道理,都不乏听众。何况谣言往往也是精心编制的,掺杂着一些科学信息,貌似有理,让人不能轻易否定,自然有人人愿意姑且相信之。

(二)不法商贩妄图发“灾难财”

不法商贩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对一些谣言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面是少数人别有用心的对某些商品功效夸大,一面是其他商贩不分青红皂白盲目跟风。目的就是为了哄抬物价和提高某些商品销量,引起公众抢购热潮,破坏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三)敌对势力蓄意破坏

现代中国一片盛世,发展正旺,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尽管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仍然有不少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各种形式的渗透和破坏,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和强大,借新型病毒或者传染病事件造谣生事,自然变成了他们搞破坏的良机。一是利用互联网在境内外发布谣言,引起社会恐慌,甚至挑拨离间公众与政府的信任关系。二是在国际媒体上给予中国反面的、扭曲的报道,试图破坏我国的国际形象。

三、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谣言传播途径分析

(一)人际口头相传

这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人际口头传播的特点在于传播的内容多,交流面广,且可以很随意。交流的对象包括家人、同事、同学,以及跟工作、生活有关的人员。

相比短信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任何小道消息,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传闻,或被夸大的新闻,都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在群体一致的恐惧氛围下,人们更愿意围绕新型病毒或者疫情事件展开广泛的交流。在这个阶段,人们的心理是恐慌的,是迫切希望认识未知的恐惧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即使略有科学素养的人也可能不知不觉成为流言、谣言的传播者,因为对不实言论持将信将疑态度者,往往既不肯定,也无法否定,在一种群体的心理恐慌下,原本怀疑谣言者也会出于一种心理安全感的考虑将不实信息说出来与周围人分享、探讨。

(二)手机渠道传播

利用智能手机中的社交软件传播的方式也很普遍。其传播方式弥补了不能或不便面谈的空白,使得谣言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和有效。传播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未经证实的治疗处方、预防措施,很多人在这个阶段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积极向家人亲朋同事等转发,接到信息者人又不断的转发给相关人员。其传播速度呈几何形式增长。而且,通常不容易追溯到谣言发布源头。

(三)网络帖子传播

各类论坛、博客、网站可以自由的发布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这些内容只要不具备对某人或特定机构形成的攻击、诋毁,往往能够顺利出现在网上。一些谣言制造者语不惊人死不休,频繁发布耸人听闻的消息,而这些消息却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疫情病毒认识的渴望,常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跟贴和转发,从而在网上迅速流传开。最后,由网络来源的负面影响,转而产生对现实生活中公众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一些基本对策

积极狙击谣言,还民真相,还民希望,是回复人民群众信心和健康社会秩序的必备措施。

(一)强化监管,严惩不法商贩

首先应强化监管手段,让不法商贩找不到空子,不敢轻易作恶。其次要加强惩罚力度,正是因为不法商贩哄抬物价,群众被迫卷入抢购风潮,承受物价飞涨。在非常时期,这种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的行为应该得到罪加一等的严厉惩罚。辟谣的努力,有时不如采取严打不良商贩的行动更容易让群众拍手称快。严打严惩,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公众对物资短缺、物价飞涨的忧虑。

严打不法商贩决不能“ 杀一儆百”了事,而应公正、全面、持续的打击不法商贩,还应增加曝光,如此才让群众看到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满意感。

(二)权威专家对谣言开展紧急破解

除了鼓励支持科学家抓紧时间研究疫情病毒的预防、治疗方法外,另外一个更直接有效攻破谣言的方法就是应让科学家针对谣言内容进行研究破解,揭露谣言自身的伪科学和错误,直接击破谣言,才能为真相和科学对策的科普赢得时间和空间。

(三)媒体及时展示科学力量

要及时展示科学家对新型病毒研究的进展,包括投入的科学家人数、机构、资金,更有必要在第一时间透露临床研究的成果。实验室先进设备,及时报道研究进展,能够让群众看到科学家在紧张工作,看到政府抵抗未知威胁的决心和行动,才能有效缓解和消除群众对新型病毒的恐惧,恢复生产、生活的勇气。

(四)加强网络舆情监管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掌握网上不良信息情况,制定有效的谣言攻防对策。谣言应该适当屏蔽和删除。但网络辟谣需要技巧,一味删除谣言信息只会让群众误以为是隐瞒实情。因此,网络辟谣不应生硬地删除谣言,而应将科学证据与谣言信息一同列出。读者通过对照阅读,理智思考,从而明辨是非,达到更好的辟谣效果。换言之,谣言应该与辟谣信息同时出现,才能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判断能力。

(五)鼓励学家多露面

辟谣,不能只闻其声,只见其文,而不见其人。这种没有真实权威人物支撑的辟谣信息,其公信力会下降。因此需要鼓励权威科学家多多露面。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公开辟谣、宣讲和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家的亲和力,加强群众对医学界的信任、支持。辟谣的效果因此倍增。

综上,社会大众在面临突发疫情事件的出现后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相信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以及科研人员的应对能力。需要社会上下齐心协力,了解并认清突发疫情事件出现后的“谣言”危害,一旦发生后,要剖析原因,找到传播源,及时制止因谣言传播产生的的不良后果,降低“疫情谣言”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损失。

《健康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