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的上海,夜是深沉的。下班后的人们匆匆往家里赶,晚上7、8点的地铁已经变得空落落。

进入5月的上海,夜是鲜活的。夜市重开,两杯冰啤碰撞出清脆的声音,一份小龙虾带动火辣辣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色小吃、海鲜、烧烤、西餐、啤酒,虹口区“花园夜坊”的美食阵营上线,吸引了产业园区内众多消费者和附近市民前来品尝。这里曾是老工业厂房,而后成为绿色产业聚集区,如今又变身魅力十足的夜市。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缀着彩灯的木制凉棚在夜色下显得童话又温暖,这是万科广场打造的台北-上海双城市集,从五一持续到月底,进出广场的市民忍不住在这里逛逛。这里平时会不定期举办主题市集。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后山西人王士平来上海已近20年,从事现场气球制作也有十一二年。因为疫情,前两个月几乎没有收入,现在疫情缓和,接的活也开始多了。他心态平和,时不时免费给小朋友做个气球小狗、气球瓢虫。他说别看免费送不赚钱,但是大家开心就会带来人气;有了人气,生意自然也会好了。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昨天晚上,华灯初上,晚风吹走了白天的闷热,带来空气中的烤肉香味。上海著名的“韩国街”,虹泉路上的首尔夜市迎来不少市民。“出来放松放松,这段时间在家里憋得太久了。”吃着烤肉的小李和朋友约好,下班后就往这里赶,吃吃逛逛一晚上,时间过得特别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尔夜市”四个白色大字高挂在“韩国街”虹泉路的上空,韩式网红餐车和供食客用餐的韩国小吃店透明帐篷沿街摆开,令人仿佛置身于首尔街头……首尔夜市成为闵行购物节夜经济板块的一大亮点。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后韩国小伙朴先生来上海半年了,之前听朋友说上海不错,于是决定和朋友在首尔夜市合伙开起了一家烤肉店。五一假期,店里天天爆满,让他对未来充满期待。本报记者 张龙 摄

锦江乐园夜市和花园夜坊也热闹起来了,“好吃不贵”是它们最吸引人的地方。前者主打闽南小吃,后者更有上海味道。锦江乐园夜市适合“逛吃逛吃”,左手拿着大肠包小肠,右手举着去冰的奶茶,深吸一口就是初夏的味道。花园夜坊是魔都夜市的新成员,美食阵营却很丰富,小龙虾是当之无愧的“夜宵之王”,烧烤、西餐、啤酒也各有拥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开后的锦江乐园夜市,在原有中国台湾、成都、上海小吃的基础上,调整引进了闽南、中国香港等地的新口味。闽南特色小吃“蛋满灌”首次入驻,摊主林海洋说蛋满灌是厦门红了十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煮蛋的水温很有讲究。本报记者 王凯 摄

158坊的人气就更高涨了,热门酒吧、网红餐厅都有人在排队等位。酒吧里,打碟的DJ伴着音乐摇晃身体,吧台的调酒师双手翻飞,灯光略暗,音乐劲爆,摇摆的舞姿释放白日的压力。如果你想静静地听会儿音乐,那就去爵士酒吧坐坐,蓝调回转,适合微微眯着眼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购物节期间,百联金山购物中心内,由各种特色展品搭台展销的夜市摊主吆喝声此起彼伏,吸引不少顾客前来。燕窝摊主王浩一边吆喝,一边现场直播,让更多市民了解燕窝知识及如何鉴别,积极推销自己的产品。夜市期间,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比以前月营业额增加了40%。本报记者 陶磊 摄

BFC外滩中心和大学路的夜市,更适合有点潮、有点文艺的年轻人。今晚就有一场爵士音乐表演在BFC的广场上演,值得你赶去享受这场听觉盛宴,再到40余个美食摊位上寻找最爱的世界风味。相比之下,大学路的夜市会更“草根”一点,年轻的手工艺者带来他们的作品,周边开店的小老板自弹自唱,似乎他们并不在意卖出什么,而更想享受夜市的自由,结交更多的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夜幕降临,大学路沿街的店铺逐渐点亮灯光,学生、白领、创客们汇聚在这里。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这里也恢复了熙熙攘攘的人气。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灯初上,枫泾路上的BFC外滩金融中心周末集市内,一个个摊位汇集成一个人气回归的热闹夜市。这里各种美食、饰品、文创等新奇好物吸引不少年轻消费者纷纷前来“打卡”。杨建正 摄

有人爱动,自然有人爱静。喜欢夜读的人们终于可以重回深夜书店了。唯美的空间,暖色的灯光,光与影的交错中,是迷人的艺术气息。在钟书阁徐汇绿地店里,有带着孩子在这里看书的小夫妻,也有从晚饭后就一直呆到深夜的年轻人。“白天我是属于世界的,而夜晚世界是属于我的。”大概每一个在深夜书店静静看书的人,都想从这里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夜晚降临,不少年轻人吃过晚饭便来到钟书阁徐汇绿地店选书、看书,书店又恢复了往日的人气。为了配合“五五购物节”,今天起至月底,书店还推出近300种少儿图书五折优惠促销活动。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这就是上海的夜,它重新回来了,既是热闹的,也是安静的,既是烟火气的,也是文艺范儿的,叫人如何不爱它?

爱上海,就是爱它的24个小时,既有白天的活力,也有夜晚的迷离,平常日子里自有那份魅力。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