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公众号: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每个人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跟父母“说不清”的时刻。

你爱美想少穿点,父母非让你套得里三层外三层才安心;

想要染个头发,一定要选不仔细看绝对看不出来的颜色,否则一定会招来一通唠叨;

你说的“新词汇”他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你也觉得好笑……

有网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分享最近的生活感悟。

结果,妈妈的回复让她哭笑不得。

其实,成长的时代不同,有代沟才是常态,有时只是闹个笑话,笑一下就过去了。

就算偶尔小小争吵,也并无大碍。

可是有时候,代沟发展到极端,也会让人觉得可怕。

1

很多代沟的产生

是控制欲在作祟

几天前,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讲述了他和母亲因为一条床单差点闹翻的经历。

他在外租了房子,准备搬出去住,于是按自己的喜好给新家买了一套灰黑色的床单被罩。

图片来源:虎扑

包裹寄到家里,他没来得及打开,母亲说先拆开洗一下。

他没放在心上,但母亲拆开包裹却瞬间暴怒:

“你是希望我早点升天是不是?”

“我们家好日子到头了是不是?”

“我做错了什么,你要这样子惩罚我。”

图片来源:虎扑

照片里的床单其实并无异样,有人偏爱灰黑系的床品也不难理解。

然而母亲却因此联想到了:

“这是送给死人的东西、这是母子关系问题、买黑床单是想要我死、请你放弃这些黑暗念头……”

图片来源:虎扑

如果说母亲只是因为觉得白绳子系黑床单“不吉利、忌讳”,老一辈的人信这些,其实也不难理解。

然而,母亲接下来的指责和逼问,却像是“气疯了”一般“句句戳心”。

“你为什么那么喜欢黑暗的东西?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老了,血压高、心脏也不太好,你是想我哪天气出个偏瘫或一死了之?”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别再作了行吗?”

他想劝母亲冷静一点,可母亲情绪激动,根本无法沟通。

后来,他妥协,答应母亲换一个颜色,询问母亲意见时,母亲说“拒绝黑”。

他问母亲能不能换藏青色、深蓝色。

母亲回答,她不想跟他说话。

他只能发帖询问网友的意见。

有人说母亲年纪大了应该多体谅,把床单换了就没事了。

但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事真的不是体谅一下那么简单。

图片来源:虎扑

而母亲发怒时完全无法沟通的状态,看起来也有些“可怕”。

换成别的颜色,母亲或许依旧有话可说。

图片来源:虎扑

博主和他母亲的问题,根本不是出在一套床单上。

黑色床单只是导火索,背后隐藏的,其实是父母无处不在的控制欲。

“你为什么那么喜欢黑暗的东西?为什么我已经表明了立场你还要我行我素,为什么要这么做?”

翻译过来,就是:“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很多时候,父母想控制的,不是子女该铺什么床单、留什么发型,而是“你该听谁的话”。

现在干涉生活杂事,未来就有可能干涉学业事业,结婚生子。

还常常打着“孝道”的名义,来绑架子女。

稍微表达自己的不满,就会被说是翅膀硬了,是不懂事,是不孝。

图片来源:虎扑

到最后,又有一个看似合理又万能的理由:都是为你好。

床单事件中母亲的话语有些极端,但很多话稍微软化一点,其实经常在生活中听到:

“你怎么能这么不懂事,真是太让我们失望了。”

“我们是过来人,这事必须听我们的。”

“我们辛辛苦苦养了你这么多年,就养了个白眼狼。”

思维方式不同很正常,可面对不同,很多父母的解决办法不是沟通。

而是首先要拿为人父母的权威压迫子女,“你应该”、“你必须”、“你快去”……

代沟的背面,写的其实是“我要控制你”。

2

控制欲的尽头

是偏执

安娜·布朗在《自私的父母》中写道:

亲密关系中的“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貌似是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不过是渴望将自己的自恋幻觉强加给别人而已。

看似是为子女着想,却是想将孩子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为我生下了你,所以我要控制你的所有;

因为我抚养了你,你需要听我的话;

因为我是你的父母,所以你的一切,我都要把关。

于是父母子女之间,越来越“无法交心”。

《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的数据显示,52%的年轻人,发朋友圈时屏蔽了父母。

选择屏蔽父母的理由各式各样:怕他们瞎担心、怕他们反对或者不理解自己、怕他们唠叨……

种种理由背后,其实都是一样:“这些年轻人们,太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了。”

如果不屏蔽,结果会是怎样呢?

随手发条动态,就会被语重心长地教导。

来源:微博

换了个发型,会被训斥“不三不四、好好反思”。

更多人“共同的痛”,则是在微信头像这一环。

“不能用动物做头像,动物是‘不吉利’的象征。”

图片来源:微博

更不能用暗色头像,有阴影也不可以。

也有网友,每次换了异性偶像的头像,都必须跟爸妈解释一下这是谁。

在父母唠叨下,实在没办法,干脆不用头像了……可还是逃不过唠叨。

图片来源:微博

有网友搜索了和母亲的聊天记录,发现“换头像”几个字出现频率极高。

图片来源:微博

但在父母心中,也有他们绝对认可,永远不会踩雷的头像。

图片来源:微博

审美不同,可以沟通。

但总有一些父母,“发号施令”成了习惯。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丝毫不考虑子女是否开心:

“反正我看到你头像的时候,我顺心就行了。”

有人在微博吐槽说,爸妈一年都不会联系自己超过五次,可是自己换个头像,爸妈却特意发微信,语气强烈霸道地要自己换掉。

她觉得愤怒且委屈:“我难道一点主动权都没有吗?”

她知道自己性子软弱,没有主见,所以更想珍惜那一点小小的主动权。

可是父母从来不理解自己……

图片来源:微博

控制欲发展到极端,就是偏执。

从生活习惯,到社交圈子,从学什么专业,到找什么工作、什么时候结婚、嫁/娶一个怎样的人……

“整个人生不像是自己的,像是爸妈手里的一根萝卜,想雕出什么花,想切成条还是剁成块,都由他们决定。”

于是,为了那句“听话”,有的人每年和妈妈去做处女膜检查;选择了违心的爱情;忍受着“守寡式育儿”……

最担心的一件事,是到死之前,只学会了听话。

图片来源:网友评论

父母支配人生,从来不分场合事件。

工作要管,孩子必须回老家,呆在父母身边。

图片来源:网友评论

爱情要管,嫁给谁,过什么日子,早就不是自己能掌握的。

甚至吃什么水果,也要管一管。

有网友发布过一条哭笑不得的微博。

自己的亲戚长辈,不喜欢吃榴莲,觉得臭,但博主本人觉得榴莲味道不错。

亲戚劝他:吃榴莲的人都是异类,你难道想当异类么?

别吃榴莲了,不让你吃榴莲,都是为你好。

一句“为你好”,就把孩子变成一件“私人物品”。

我想让你往东,你就绝对不能往西,顺着自己心意的才是乖孩子,好孩子。

否则,就一哭二闹三上吊。

不久前,一位老人因为女儿交了外地男朋友,气得跳楼自杀。

未必是女儿的男友有多糟糕,或许只是父亲无法接受女儿要离开自己。

看似是思维差异引发的代沟,实际却是控制欲走向偏执的反应。

很多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经验规劝,强制孩子。

一些干预,是经验之谈,值得借鉴。也有些干预,几乎毫无道理可言。

龙应台说:“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又掌握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所以他太容易自以为是了。”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掌控”与“臣服”的过程。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很可能会酿造两代人的悲剧。

3

孩子的人生

需要父母的退出

《奇葩说》中,有人询问雷军是否会为孩子制定完美人生?

他回答说:人生和手机是不一样的,手机是工业品,人生是艺术品。

可很多父母都陷入了一个怪圈,要把孩子变成自己的“工业品”。

参与孩子的一切,设计孩子的一生路线。

伊能静曾在节目中讲述了她和儿子第一次吵架:

她想让儿子哈利学习编剧,可哈利自己更希望学习剪辑。

争吵中,儿子的一句话却让她茅塞顿开。

他说:“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

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能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觉得这才是爱,才能让孩子安然无恙地长大。

却很少意识到,子女长大,必然需要父母的退出。

事事“亲力亲为”,是爱,是担心,可更是“不信任”。

没有哪位父母能一辈子时时刻刻为孩子“保驾护航”,真正的成长,是离开父母、独自去面对人生中的关卡。

陈冠希在采访中说,他相信女儿一定可以改变世界。

他作为父亲需要做的就是:

告诉女儿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她自己去经历,自己去体验。

让她知道,做好一件事情,不要总想靠父母帮忙,自己也需要付出。

毫无边界,不懂退出的爱,限制了孩子,也牺牲了自己。

作家安妮宝贝在女儿刚满两岁时就请了保姆,恢复工作。

她觉得“母亲不仅仅是为女儿做日常生活的琐事,更不能卸去自我的力量只围绕孩子打转。

我们彼此的人生应该是独立的。她要成长,我也要成长,应是如此。

“自由是成长必不可少的礼物之一,这个礼物,最好是由父母亲手给予。”

想要在第一时间收到槽值文章的推送,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搜索“槽值”或者“caozhi163”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