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庞华玮 广州报道

自1月底以来,港股三大指数自底部反弹超25%,其中,恒生指数涨27%,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逾30%。

港股主题基金净值也同步回升。时隔三年后,今年港股主题基金再度进入QDII业绩排名十强,包揽业绩第一和第二。同时,一批重仓港股的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也反弹了。

在市场对港股信心提振的背景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不少基金的“含港量”正在提高,它们选择的方向主要是高股息红利板块,以及互联网、科技和高端制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部分资金开始赎回场内港股ETF,其中,恒生互联网ETF、恒生科技ETF等的赎回量较大。

港股基金净值回升

历经三年,港股主题基金重回QDII业绩排名前十,并包揽了业绩第一和第二。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柏杨管理的大成港股精选、大成中国优势,年内收益率分别达25.87%、25.22%,在今年QDII基金业绩排名暂列第一、第二。这两只港股主题基金的港股仓位在90%左右。

此外,QDII年内业绩十强中,还有多只港股ETF,包括国泰港股国企ETF、华泰柏瑞港股通红利ETF、华夏港股国企ETF,它们的港股仓位均在90%以上,年内收益在20%左右。

同时,在“含港量”的加持下,不少明星基金经理今年业绩得以翻身。

顶流基金经理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亚洲精选QDII,港股占基金资产净值60%,该基金年内收益17.33%,暂列QDII基金第11名。一季度末,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有7只为港股。张坤一季度增持港股的腾讯控股、阿里巴巴、普拉达,同时减持了美股的台积电、超威半导体。

此外,还有一批百亿明星基金经理,尽管管理的不是港股主题基金,但因提前埋伏港股,年内也取得了出色业绩。

比如,韩创的大成产业趋势,港股仓位33%,年内收益22.27%;赵枫的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港股仓位39%,年内收益12.62%;周蔚文的中欧匠心两年,港股仓位32%,年内收益12.28%;胡昕炜的汇添富消费升级港股仓位31%,年内收益12.11%。

而从港股的场内ETF来看,截至5月15日,自1月23日港股反弹以来,华夏恒生互联网ETF上涨40.20%,华安恒生互联网ETF上涨38.19%。

此外,易方达H股ETF、华夏恒生国企ETF、银华恒生国企LOF、嘉实H股ETF基金,以及9只恒生科技ETF,涨幅均超30%。

基金加仓港股

今年大量资金涌向港股市场,这一波港股上涨是由资金驱动的行情,尤其受到外资流入影响较大。

1月23日以来,截至5月15日,港股三大指数涨幅均超25%,其中,恒生指数涨27.49%,恒生科技指数涨33.14%,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34.78%。

高盛报告显示,4月份,对冲基金净买入中国股票,过去五个月中有四个月出现净买入;中国境内外股票(离岸和在岸)总体被净买入,买入量是卖出量的5倍。

“是的,中国交易回来了!”高盛在最新的资金流动报告中表示,全面精准有力的支持政策、美中关系的改善和可预测性,正在成为市场积极情绪的催化剂。

而内资也在大量涌入港股市场。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4日,近3个月南向资金有逾2000亿港元净买入港股。截至5月14日,春节以来的55个交易日中,有52个交易日呈现净买入状态,累计净买入金额年内达到2335.47亿港元。

从公募对港股的持仓来看,不少基金已经提高对港股的配置比例。

海通证券的统计显示,一季度末,主动沪港深基金的港股配置比例约占整体股票持仓的17.60%,较2023 年四季度末增加了0.62 个百分点。

广发估值优势混合基金经理张东一在一季报中提及,一季度基金降低了煤炭和电子行业的配置,提高了港股互联网板块的配置比例。而一季度末,张峰管理的富国沪港深价值混合的港股仓位也从去年四季度末的38.9%提升至55.37%。

此外,一批百亿明星基金经理,如胡宜斌、祁禾、韩创、姚志鹏、周蔚文、李耀柱等也都在一季度提高了旗下基金的港股仓位。

比如胡宜斌管理的华安景气优选、华安成长创新、华安沪港深外延增长、华安景气驱动一年持有、华安景气领航、华安智能生活等产品一季度的港股仓位均提升超13个百分点。

祁禾旗下的易方达产业升级、易方达核心智造、易方达智造优势、易方达高端制造等产品一季度港股仓位均提升超7个百分点。

此外,部分私募基金也在重仓配置港股。近期,一家华南私募透露,今年大幅加仓港股市场,看好港股互联网龙头公司的反转机会;而一家北京私募则加仓了港股的医药公司。

结构性行情

不过,港股这波上涨并不是普涨,而是结构性行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轮动行情。

截至5月15日,1月23日以来,恒生指数行业中,表现最好是原材料业,暴涨逾65%。总体来看,港股中的红利方向表现较好。

但是,最新的一波自4月中旬开始的港股上涨,表现最好的却是地产物业,此外,互联网、电子、金融、医药、消费等表现也不错。腾讯、阿里巴巴、京东、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小米集团、美团、快手等,都涨逾20%。

而石油石化、公用事业、煤炭、有色等前期表现最好的高股息资产(红利)表现落后。

因此,在结构市中,如何选出港股的好行业、好股票是投资人关注的问题。

拿下QDII基金年内业绩冠军的柏杨解释其取得好业绩的原因是,因为他在一直坚持的(有策略改进和增强的)哑铃型投资布局的两端在一季度对组合收益都作出了正贡献。

他表示,一月份大市回调时红利类资产防御属性明显,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中全球定价的上游资源类公司表现尤其突出。

而在优质成长一侧,他根据深度研究和建模分析,在一二月份部分优质股票跌出较为明显的安全边际,进入射程之后,果断出击进行了建仓和加仓。

同时,他逢高止盈了部分性价比已经相对不再有吸引力的红利及价值类股票。经此调仓之后,其组合较之去年底的配置在风格上更为均衡,同时也具备更大的向上弹性。

而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广发沪港深新起点基金经理李耀柱表示,他在上半年重点关注两类企业,一类是现金流稳健的资源类国有企业,另一类是优秀的互联网科技企业。

中欧基金基金经理罗佳明认为,资源品或许存在较好的投资机会。

招商基金基金经理王超表示,首先看好商业模式稳定、现金流充裕的高股息红利板块公司;其次是处于低估值、内生增长动力足的互联网平台公司;最后是预期与出口链相关的高端制造产业链龙头公司。

嘉实基金基金经理王鑫晨的关注点在了科技成长类资产上,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软件,以及其他恒生科技中的重点科技标的。

广发沪港深精选基金经理张东一重点关注国内长期具有优势的制造业和互联网的投资机遇。

总体来看,基金经理们普遍关注港股中的高股息红利板块,以及互联网、科技、高端制造业。

港股行情能否持续

不少机构对港股今年的行情持乐观态度。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近期外资在亚太地区的配置重心重新由日本转向港股,港股流动性得到大幅改善。内资方面,在政策利好和高股息行情双重驱动下,近期南向资金大幅增长,进一步巩固了港股的上涨趋势。

而中金公司预计,在乐观情形下,2024年恒生指数的盈利或可实现10%的增长,较当前5%的盈利增速预期有所提升。在假设无风险利率不变,风险溢价降至7%左右的情况下,恒生指数仍有约20%的上涨空间,预计可达22000点。

中欧基金基金经理罗佳明表示,港股恒生指数估值依然处于历史低位区域。最近观察到部分海外资金出现一定的“高切低”配置倾向,从部分涨幅较大的市场切换到港股市场来。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年内港股反弹已进入后半场,建议见好就收。

事实上,近期在港股的互联网、科技股上涨时,已经有部分资金开始赎回。

其中,截至5月15日,4月26日以来,华夏基金的恒生互联网ETF净流出近26亿元,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净流出近12亿元,华夏恒生科技ETF净流出近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