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作者|陈欣(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导读:

知网在高校等市场具有极高份额,因版权瑕疵、收费较高以及论文查重限制频繁陷入诉讼及舆论争议,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公众利益。同方股份被中核集团接手后尚忙于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财务状况堪忧。此后对知网的整改或将进一步损害同方股份的持续盈利能力。

正文:

近年来,知网多次因收费过高和不合理涨价遭受高校等学术机构抵制,还因侵权和涉嫌垄断频繁陷入诉讼及舆论争议。就在2022年4月初,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还在谈判破裂后发布公告称,知网坚持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且在成员数量、单家价格等方面条件相当苛刻。

对于社会各方面反映的知网涉嫌垄断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3月以来在其公众留言平台上回复“正在核实研究”、“正在依法开展相关工作”。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根据前期核查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知网的经营方是同方股份(600100.SH)。2020年1月,中核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中核资本以64亿元的对价从清华控股手中接过同方股份21%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并在2021年8月定增25亿元将持股比例提升至30%。

知网涉嫌垄断对于作为央企的同方股份相当尴尬。公司在2021年本已亏损18.8亿元,2022年1季度又亏损了5.5亿元。可以预期,知网涉嫌垄断之后的整改将加剧同方股份的财务困境。

版权瑕疵引发“原罪”质疑

知网源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在1999年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发起,是一个以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为主要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国家各部委的支持下,知网的崛起受益于“火炬计划”和大量高校的学术资源。

目前,中国知网(CNKI)门户网站提供期刊、报纸、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年鉴等多项数据库产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例如,知网收录的中文学术期刊达8560种,共计约六千万篇全文文献,收录率接近100%。

根据同方股份的公告,知网北京和知网数字出版两家全资子公司是知网的运营主体,也是反垄断调查的具体对象。其中,知网数字出版是同方股份投资1亿元成立,受清华控股委托,代为行使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管理权和经营决策权,期限为2014年4月至2024年4月。

然而,知网收录并对外收费的学术论文资源具有版权瑕疵,大量中文论文并未取得作者明示授权,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行为。2021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赵德馨教授胜诉知网案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长期以来,公众质疑知网将未向作者付费的公益性学术资源作为创收来源,而未承担好文献平台促进知识公共传播的义务。

市场支配地位导致高收费

知网的市场主要是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医院、政府、基础教育等类型的科研和学习型行业。知网的海量学术资源带来了大幅领先的市场份额,其机构用户超过3万家。其中,知网在高校市场的占有率接近100%,具有明显市场支配地位。

知网将各数据库分别进行产品报价。例如,2022年期刊数据库的报价为18.7万元,硕士论文数据库则为15.9万元,博士论文数据库为8.4万元。此外,2017年起知网还与部分学术价值与市场热度双优的期刊签署协议,要求将 “数字出版发行权独家专有”授予知网。知网进而将这些期刊的数字版从期刊数据库中分离出来,以“个刊网络版”的产品单独发售,其定价超15万元每年。2022年,知网的个刊数量已增至683种。

如此,知网向高校收取的数据库采购价格可高达逾百万元。例如,2022年度清华大学向知网北京采购34个CNKI数据库的价格为188万元,而中南大学为采购知网数据库则花费了150万元。

除此之外,个人用户在知网下载文献基本都需要以流量付费。对于常规数字出版的期刊全文和会议论文,收费标准是每页0.5元;对于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每本的下载价格分别为7.5元和9.5元。

相对于维普资讯和万方数据等竞争对手,知网具有收取更高价格的能力。例如,在2021年12月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13个数据库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中,知网北京的中标金额达到72.4万元,万方数据才为13万元。

知网北京负责运营门户网站和多项学术数据库产品。据同方股份年报,知网北京2019-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10亿元、11.7亿元和12.9亿元,年增速超过10%;其毛利率分别为57.6%、53.9%和53.4%;每年为公司创造约2亿元的净利润。

论文查重是关键

知网在高校市场能全面碾压其竞争对手的关键在于论文的查重业务。

我国高等教育部门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较高。学生要顺利毕业取得学位,需要通过论文查重。高校利用数据库进行严谨对比,确保毕业论文与已有文献的重合度不超出学校规定的查重率范围。一般来说,高校对毕业论文要求的重复率在20%-30%以下,若重复率超过40%,则面临涉嫌抄袭的审查。

特别是在2019年的翟天临论文抄袭事件后,教育部又出台了更为严格的政策来加强抽检要求,并对“存在问题毕业论文”强化处罚力度,督促各高校采取措施提高论文质量,导致重复率要求被压低。

论文查重涉及学生能否顺利毕业,事关重大。知网在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拥有的全文文献量最多,成为绝大多数高校论文查重的首选工具,在高校市场几乎无法被替代。按照知网查重的规则,论文中出现连续13个字与现有文献雷同则被定义为重复内容。

2021年全国有3012所高校,其中仅普通本科学校就有1238所,招生444.6万人,在校生1893.1万人。此外,2021年全国共招收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内的研究生117.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每年仅毕业学生的论文查重就存在巨大的刚需。

不少高校往往每年还需要花费50-80万元不等,单独采购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查重系统)。例如,2019年复旦大学向知网数字出版支付的采购价为79万元,而北师大的采购价为60万元。

知网数字出版是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产品的提供方,但其营收和盈利能力并不透明,仅能看到公司近年向受托管理的电子杂志社支付略低于一亿元的费用。

据同方股份公告,2021年两家涉嫌垄断的子公司合计营收占比为6%,约为17.1亿元;合计归母净利润占公司归母净利润绝对值的12%,也就是2.3亿元。这意味着,2021年知网数字出版约从查重等业务中获得4.2亿元的收入,净利润约为4千万元。

拒绝个人帐号查重

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只针对机构用户开放查重业务,并不允许个人直接申请账号提交查重,导致不少问题。

知网的高校账户往往只在每年论文季开放时,给予每位学生一到两次免费论文查重的机会。而学生需要进行多次查重,才能充分调整论文的行文以满足学校对查重率的严格要求。

这就带来了巨大的自费论文查重市场。

一种途径是,通过学校图书馆并缴纳相应费用来获得知网的查重服务。但知网的收费较高,且往往需要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代为查重。翟天临论文造假事件爆发时,有网友将其2783字的小论文在知网进行查重的费用为68元,而维普与万方的查重系统仅需分别收取12元、7.8元。

另一种途径是,在互联网上花钱购买所谓的“知网”查重服务。在百度和淘宝等平台存在大量广告,不法商家往往宣称具有中国知网查重入口,可获得准确的查重结果。

中国知网坚决否认对任何个人和单位提供了这样的自助检测系统,强调所有在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的所谓“知网检测服务”均是违规假冒。

但是,每年毕业论文带来的强大需求使得大量学生仍然花费不菲的金额用于各类“所谓”的假冒查重服务,却难以得到高质量的查重结果。

在万方数据等同行业公司面向个人用户开放查重服务的情况下,知网坚持拒绝个人用户的做法背后疑点重重。对此,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兵认为知网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并于2021年12月起诉知网相关公司,要求其向个人用户开放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服务。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2022年3月正式受理该案件。

知网被查加剧同方经营困境

中核集团在2020年1月接手同方股份的控制权后,主要精力放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

例如,2020年4月上交所就因2018年年度业绩预亏不准确,对同方股份和时任董事长的周立业等有关责任人予以公开谴责。

同方股份面临较大的经营和债务压力。2020年和2021年,公司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为-8.7亿元和-6.1亿元。2019年末,同方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为66.8%,流动比例为1.2,现金利息保障倍数为2.8。而2021年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67.1%,流动比例为1,现金利息保障倍数为0.7,较2019年还有所恶化。

同方股份应对的方法是,严控新增投资,聚焦于核心问题资产和亏损企业的处置,仅2021年就清退了25家控参股主体。2022年初同方股份公告,其参股18.2%的天诚国际拟转让两家血液制品公司100%股权,公司相应在2021年报中确认8.8亿元投资损失,并计提2.7亿元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同方股份在2021年的巨额亏损较大程度上就来自于此项会计判断。

同时,中核集团对同方股份进行了大量资金支持。2021年,中核资本认购同方股份25亿元的定增资金,就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有息借款,缓解公司偿债压力。此外,2022年中核集团还通过中核融资租赁公司、中核商业保理公司、中核财资公司等关联方平台为其提供融资支持。

此次知网涉嫌垄断,同方股份对此公告:将坚决支持,全力配合上述调查工作;将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将知网打造成服务科技创新、促进学术传播、勇担社会责任的全新平台。

如此可预期,对知网的整改将大幅降低其收入及盈利能力,同方股份或需得到中核集团更大的支持才能摆脱财务困境。

网易研究局(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研究局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