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教”恒瑞做事了,恒瑞BD业务究竟差在哪里?
来源:药智网/头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万春医药方面称,收到FDA新药申请完整回应函,显示其普那布林(plinabulin)目前临床试验结果不足以支撑有效性,万春医药股价因此暴跌61.39%。
而国内方面,受上述消息影响,也把其旗下子公司大连万春与恒瑞医药之间的合作推上了风口浪尖。
4个月以前,恒瑞医药与大连万春签署《增资入股协议》和《普那布林产品合作协议》,前者拟以自筹资金入股大连万春,并获得“普那布林”大中华地区联合开发及独家商业化权益,总合作金额达14亿元。而在当时这件事中,大众普遍认为这是恒瑞一改以往保守性格而转向“license-in”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表现。
不过,事情发展到如今,结局却是“合作不见涨,受阻立马跌”,网络上更是有人大肆吐槽恒瑞BD业务不行,不如复星。
/ 01 /天下哪有必胜的“仗”

的确,一个好的BD项目对于企业而言,或许代表一次成长甚至翻身的机会,国际上优秀的BD例子比比皆是,吉利德的丙肝神药 Sovaldi是并购的Pharmasset的;默沙东的抗癌神药Keytruda是收购的先灵葆雅的;先灵葆雅也是从欧洲生物技术企业Organon公司引入的Keytruda化合物;Opdivo是BMS收购Medarex公司的。
但如果眼中仅有成功的例子,却对医药行业巨大的研发风险视而不见,对医药行业中比比皆是的BD失败案例视而不见,未免偏驳。
2020年,Genfit公司NASH新药三期失败,拓臻生物3500万美元的首付款打水漂了;历史上还有强生收购Actelion带来至少150亿美元的损失;拜耳收购默克的消费者健康业务;吉利德119亿美元重金收购Kite,却在销售情况与想象中相差甚远;安进104亿美元收购Onyx后,适应症拓展却未能按计划进行,6年的时间收入不到50亿美元。
说到底,BD项目是一项高风险技术活,要想玩好、玩精,不像跨国药企一样摔几个跟头是很难有所成就的。事实上,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药企对BD于license-in的重视程度加强,其潜在竞争性也在愈发严峻,项目价格一个比一个贵,早年间能够成交的项目放到现在起码要付出3-5倍的价格才能拿下,至于独一无二的产品,就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资格染指的了,重点在于一个好的“BD团队”。
那么,问题来了,恒瑞的BD到底如何?为何总有人把他和复星做对比?
/ 02 /恒瑞错看万春,源于“中外差距”
借用恒瑞今年7月电话会议中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的话:“如果我们过去真的愿意不惜代价做deal,是可以做成很多deal的,但问题是,我们内部的项目也很多。今后,恒瑞的思路非常清晰,即谁比我做得快,做得好,我们都愿意和谁合作,共同将产品推向市场增加它的价值。”
关键是,产品做得快不快、产品做得好不好,究竟如何判断?恒瑞此次与万春合作的项目中是否存在顾忌?如果要追责,谁来为此次BD项目担责(非必需)?
其实,早在恒瑞与万春达成合作之初,就有人对万春Plinabulin的临床试验数据提出了质疑,包括临床试验的控制不足、结果的虚假陈述和不良披露,以及管理层的错误陈述,并预言BeyondSpring 的临床试验或许并不足以支持 CIN 和 NSCLC 的批准。(来源:《万春医药:不良的试验行为和缺乏透明度造成了巨大的下行风险》)
当然这里不是说,恒瑞的BD项目人员有问题,关键是国内外审评的差异,对FDA的来往沟通信函,临床数据,CMC数据没有做到详细尽调,最终才导致不批准的结果。
从这一点看来,不得不承认恒瑞BD能力相较复星等企业而言,至少经验上稍有不足,而经历此事后,也必定会有更多的人把恒瑞的BD项目单拎出来与复星做对比,恒瑞如若不想丢“医药一哥”的称号,就必须要下定决心。
最后,纵览整件事情,针对中外BD项目上的思维区别,其实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深思,美股市场给生物医药估值逻辑是:没有上市,都可能失败;而国内却是:没有失败,都可能成功。国内无视研究深度,仅靠胆量与资金挣钱的现象到底是特色,还是畸形?
欢迎文末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