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在当前盛衰转换的周期节点上,万众瞩目的货币政策有了新动向:

据央视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视频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时表示,中国将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稳定的宏观政策,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制定政策,适时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新一轮降准,即将到来!

这预示着,从现在到明年上半年,中国会进入一个适度宽松的窗口期。

这是外部环境收紧(美元收水)、国内下行压力加大期间的必然选择。

也完全符合我的预期:

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强调中国即将迎来一轮货币宽松的小周期:

《一文说清美国tap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国家正在上演自杀式加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行报告删除“管好货币总闸门”,什么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为什么降?

经济进入顶部区间,下行压力开始显现,市场信用已经有了自发紧缩的迹象。

三季度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环比上行7个基点即是明证:这意味着市场风险抬升,资金要在利率上找平。

有人说,美元紧、人民币松,那汇率怎么办?

这个基本不成问题。

现在我们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越来越高了,还是以国内实体经济的需求为主。

何时降?

从经验来看,一般在官方发言中提到之后,一到两周的时间就会实施。

我认为12月实施的概率比较大。

一是因为季节性因素,12月银行缴存准备金的规模会增加,会导致流动性偏紧;

二是因为12月有9500亿元的MLF到期,是今年以来单月到期规模的次高。如果12月不实施降准,就需要大量续作MLF,也挺累的,何苦来哉。

到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幅度有多大、释放的资金有多少。

影响几何?

注意,降准和降准不一样。

影响大不大,要看当前所处的环境。有时可能无足轻重,有时却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已经是非常非常的低,在这种情况下降准,有点“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什么是超额准备金率?

就是在法定准备金率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额外存在央行的一部分钱。

理论上讲,商业银行会追求资金利用率最大化,那当然是把手里的资金全部贷出去最好,所以原则上讲超额准备金越少越好。

那为什么它们没有全贷出去呢?

主要原因,要么是“找不到好项目”,要么是央行的资金供应过剩。

美国就出现了这种状况,次贷危机之后的QE,钱印得是不少,但都淤积在商业银行了,并没有流到市场上去。这也是他们长期印钱但通胀却没有显著升高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商业银行的超储率(粉色)

他们的法定准备金率低得要命,超额准备金率又高得要命。这种情况下你再降准都没有任何意义。

但中国不同。

我们的超额准备金率特别低。今年以来持续位于1.5%以下。对比美国动辄30%的超储率,你感受一下这个差别。

所以金融界通常会观察超储率的水平,来衡量市场流动性的松紧。

所以这次降准,对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如果说今年7月份的那次降准,标志着本轮货币宽松的开启,那么这一次则意味着宽松的延续和确认。

2022年上半年,很可能是国内本轮宽松小周期的主要时间段。

我认为,至少到美联储加息之前,也即明年年中之前,不用再担心货币政策转紧的问题。

当美联储开始加息之后,中国央行进一步宽松的空间就变得很有限了。

所以,珍惜这一轮小宽松吧!未来还有漫长的紧缩在等待。

有盆的拿盆,有碗的拿碗,能接一点是一点。

3

我知道,这波水不好接。

思路要变一变了。

配合这次降准的,还有银保监会出台的一个文件。

前天(12月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

声音不大,很多人没注意到,但指向明确。

意见提出,积极支持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支持资产管理产品依法投资包括未上市科技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在内的权益类资产,实现资管产品期限与其所投资资产期限相匹配、与科技企业成长周期相匹配。

要知道,中国的银行,历来喜欢投资国企、基建和不动产领域(尤其是有隐性担保的企业)。原因当然是“安全、有保障”。

在这种大环境下,银行的研究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严重退化,对科技产业的支持明显不足。

而这次出台《意见》,就是要和旧模式脱钩,加强对科技攻关的支持。

回想11月8日央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以1.75%的超低利率给商业银行供应资金,专项用于绿色减碳行业。

可见,资金正在被通过各种方式导流到高科技产业和绿色产业。

至于房地产,只要守住不发生大规模风险的底线就好了。

本次降准、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宽松,都将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